论《鹿柴》中“空”在王维禅诗中的表现

2022-12-26 03:1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鹿柴》中“空”在王维禅诗中的表现》,欢迎阅读!
王维,诗中,鹿柴,表现,空”在

论《鹿柴》中“空”在王维禅诗中的表现

作者:王素雅

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1



王素雅

内容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他的诗作大多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不染一点人间烟气,充满了禅意、禅趣和禅机,其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进入到了一种宗教的境界,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体现。本文主要从王维的代表作《鹿柴》以及该诗中所体现的“空”的意象解析其中的禅意意境以及他的佛家修养。

关键词:王维 《鹿柴》 “空” 佛学

最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斯奈德诗学和生态文学的国际会议,对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研究者来说,真的是一场饕餮盛宴。在本次听会中,我不但除了领略到了一些中外大家的风貌,更使我对于生态文(诗)学产生了极大兴趣。其中,最使我产生共鸣的是来自芬兰Tere

Tahtinen的演讲。他主要讲述了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寒山诗)对斯奈德诗歌的影响和它们之间的一些共性。他首先从中国人老少皆知家喻户晓的《春晓》讲起,然后是王维的《鹿柴》等一些禅诗,分析他们的特点,并与斯奈德的Mountain HomeRiprapPiute Creek等诗作比较赏析。Tere本人是比较喜欢王维的诗的,他认为王的诗更具有禅意空灵的意境。从他的讲解中我也得到了一些感想和启发。

首先,从王维的代表禅诗作《鹿柴》来分析:

鹿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该诗作出自王维的诗集—《辋川集》,《辋川集》共收录了王维与其好友裴迪的二十首诗作,均是他们在辋川共游别业时所作。辋川是王维的晚年隐居之所,辋川的美丽环境不仅给了他无穷的美觉享受,让他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半官半隐生活,还给了他无尽艺术灵感,《鹿柴》就是他在该时期的代表诗作之一。

《鹿柴》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他的诗句曾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可见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王孟诗评》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无言而有画意”。另外,《诗法易简录》也提到王的诗是“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

接下来主要来看第一句“空山不见人”,正面描写了空山的杳无人迹。从王维的诗集来看,他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是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意境却有所不同。比如,《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


《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本诗中的“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虽然杳无人迹,但是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单看这个“空”字,王维诗中用的更多。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鹿柴》之外,王维还有许多关于空的诗句。例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王维《酬张少府》)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等等。

这些“空”字和景象不免让人联想到了《般如波罗蜜多心经》所云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实,从王维的生活的年代和生平来看,这两者是有着很大联系的。

王维,字摩诘,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从小就接受到了佛教禅宗的熏陶。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这种称谓除了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之外,也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他的宗教倾向。由此便可见,王维确实是与佛理禅学有着颇深的渊源。而且,王维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尘世间的烦恼。有些诗尚有踪迹可求,如《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有些诗显得更空灵,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充满一派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又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一切都是寂静无为的,虚幻无常,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都是不朽的,永恒的,还像胡应麟《诗薮》和姚周星《唐诗快》所评: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张锦辉,2015)。

另外,由于唐代是个佛教盛行的朝代,有很多诗人都会像王维一样有一定的佛教倾向。但相对于其他诗人王维的诗歌似乎境界更高一层,他更注重自我内心的解脱,做到了心性上的空寂和清凉,散发着清幽空明,禅定高远的气质。而更多的其他诗人,比如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柳宗元和白居易等,只是将佛理禅学作为人生挫折、失意的调节手段,他们对佛禅精髓的顿悟相比王维就逊色很多。因为他们并没有将佛禅之道和现实之境融合起来,而王维“却力图将佛教引入人生,追求佛镜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合一,追求佛境中的艺术艺术中的佛境合一”(霍松林,2000),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达到了至高的“梵我合一”境界。

因此,加上佛家思想再来分析这首诗,我们不难发现,王维将自己融化于大自然的宁静自然的空灵意境之中,来表现此时此刻人景合一的悠然豁达和闲适自得。诗中所描述的景和人都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中自由自在的生存着,而这种生存方式就蕴含着佛性之美,禅空之美。达到了正如李泽厚所言的境界“不诉诸理知的思索,不诉诸盲目的信仰,不去雄辩地论证色空有无,不去精细地讲求分析知识,不强调枯坐冥想,不宣扬长修苦练,而就在于与生活本身保持直接联系的当下即得、四处皆有的现实境遇中“悟道”成佛。现实生活是普遍的感性,就在


这普遍的感性中便可以超越,可以顿悟,可以达到永恒--那常住不灭的佛性”。王维将佛理禅学的思想内化于心,内化于日常平凡的柴米油盐之中,以此洞察世间万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使喧嚣躁动的心灵归于自我,最终达到无为自由,自然而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此时,精神状态也进入到一种超尘脱俗,摒弃思虑,宁静淡泊,安闲自然,息心凝神的状态,使他更容易的找回本心,清除心头迷惘,一扫乌云,在淡泊无为中体会生命和宇宙的纯净,从而也就写下了发自内心的清明情趣的诗歌。

“空”在佛典中常被用来指“一切事物都没有常住不变的、独立永恒的实体,是一种否定性的抽象,一种肯定性的绝对,是不可用语言描述和概念认识的存在。”禅宗之“空”并不是把人的心灵引向虚无、断灭和死亡,相反这种空让人更注重自身,以人为本。“空”在文人禅诗中的表现,既反应了他们的佛家思想,同时也对他们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诗意多样、语言朦胧、意境空灵等,耐人寻味,充满禅意,使得这些诗歌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之美。在人们经历了人生的各种跌宕起伏之后,将内心皈依佛教和禅学,参悟到尘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本质都是空的。他们的精神也达到了《般如波罗蜜多心经》所云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般清高的境界。王维的诗歌大多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不染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董乃斌.《王维集》[M].苏州:凤凰出版社,2006.

[2]何春图.王维的诗歌与其佛教信仰[D].四川大学,2006.

[3]黄燕.寂寂空山—析入深林王维《鹿柴》“以动衬静”手法[J].湘潮(下半),2011(10):26.

[4]霍松林.评吴功正《唐代美学史》[J].文学评论,2000(04):145-148.

[5]王锋.论王维禅意诗中的鸟、云、月意象[D].黑龙江大学.2013.

[6]张海沙,《佛教五经与唐宋诗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张锦辉.论禅宗心性论与唐代文人禅诗[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02):59-64.

[8]张锦辉.唐代文人禅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商丘学院外国语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8dc80d1a7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8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