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022-07-13 21:01: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承天,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大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 有味地细品语句 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 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 缺少志同道合的人 (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 (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1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纵横交错的形状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晃,仿佛水草在浮动。 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叹。很天真。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定迷失在这月光里。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下面让我们逐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3)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作业被批评的不快,忘记了因小矛盾对同学的埋怨……

4)带着“心无杂念、超脱荣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月考的失利。

5)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忘记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光之中,空无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读给我的感觉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6 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出示填空: 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暇!清朗幽美! 7(板书)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赏析

不光月色美,还有好多的美点。〔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默契之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个字表现出来的。

.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美在情感的波澜。 .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怀

1、一起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2


3、你认为文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

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 出示板书填空: 的旷达胸襟(积极乐观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慕名利,坦荡豁达。 7(板书)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8、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热爱生命、逆境坚守) 9、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齐读课文) 八、回味内化,点拨延伸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 《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 欣然相与步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无月少闲人!

2、苏轼完美的人格,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六、结束语: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96feb9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