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出古诗之美

2022-04-23 08:1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吟出古诗之美》,欢迎阅读!
之美,古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吟出古诗之美

作者:简霞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9年第05

古诗是中华浩瀚文化中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汉语言特点最完美的结合。古诗吟诵起来抑扬顿挫,能充分展示和发挥汉字的声音特点,充满了音韵美,还有助于深化理解和提高鉴赏能力。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呢?

依义行调。依义行调是根据某首诗的含意判断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再读出高低、长短、轻重不同的语调。

比如《游园不值》这首诗,笔者和学生讨论每一句中哪个字应该读得最高。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学生认为字应该读得最高。因为诗人猜想是园主人怕诗人的木底鞋踩坏了青苔,这个字最能表现不开门的缘故。那么唱起来,字就要唱得高一些。第二句扣柴扉久不开,强调的是柴门不开。这个入声字要唱得又高又短。第三句春色满园关不是要强调关不住的,那么要唱高一些。第四句一枝红杏出墙来,那一枝红引起了诗人的无限遐想,因此红杏要唱高一些。从整首诗来说,前两句诗人是有些失望的,后两句诗人的心情又是快慰的,所以整体上一、二两句要唱得稍低一些,三、四句要唱得稍高一些。这就是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依义行调。对于小学生还可以加上一些表情、动作,辅助学生情感的表达。

掌握格律。格律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时在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教师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应渗透一些格律的知识。以七律为例。七言律诗的平仄要求如下:第一条,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每句诗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不重要,而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则非常重要。第二条,同句相间,即一句之中,平声和仄声要间隔开,就是说二四六字的平仄要间隔开。如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第三条,同联相对。一联之中,平仄要相对,就是相反,所以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就得是仄声,第二句的第四个字就得是平声,第二句的第六个字就得是仄声,构成仄平仄。第四条,邻联相粘。邻联就是第二句和第三句,它们挨着,但不是同一联。它们的平仄要粘起来,就是平仄需一样。诗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因为它有一个内在的格律,读的时候声音高低起伏,婉转迂回。

笔者在执教《元日》这首诗时,让学生理解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字。学生说,“‘就是的意思,年年岁岁。这句话意思就是: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有一个学生提问:老师,既然是年的意思,为什么不说爆竹声中一年除呢?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笔者顺势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讨论:请大家反复吟诵这首诗。这一句中的可不可以换成?说说你的看法。学生通过吟诵,发现这一句中的不能换成。根据同句相的原则,这一句中二四六字的平仄要间隔。这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第四个字平声,第六个字就应该是仄声,是仄声,构成仄平仄。如果第六个字换成了平声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982854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