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回归生活

2023-05-02 17:2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让德育回归生活》,欢迎阅读!
德育,回归,生活

让德育回归生活

一位德国学者曾举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却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世界之于德育,犹如汤之于德育。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德育需融入生活,才具有生命力。学校德育原本就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植根于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所以,应该让德育回归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倡导以德育生活化为基本思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德育教育观生活化。传统的德育中,德育工作者往往居高临下,扮演着道德法官的角色,教师们高高在上,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倡导德育工作者应放下架子,摈弃专制,发扬民主,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力求让教师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们要求学生见到纸屑主动捡起,那么教师自己先要做到。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本着平等的原则,能俯下身子和学生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成为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的伙伴,真正达到教育的民主。只有树立起这一德育观,才能让我们组织的德育活动回归生活。

二、德育目标的生活化。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学校往往把上级的一些带有评估性质的任务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而较少从学生成长特点和社会要求看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德育目标的拟订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三个关注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进心理教育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和交往生活。学生在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困惑与困难,决定着我们教育工作的方向。同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时段的教育状况拟订每周、每月的教育重点、目标,做到了紧密统一,环环相扣。

三、德育活动形式生活化。大量事实反复证明,如果只是在课堂里,在与具体情境无关的环境下讲道德,那么,其道德就无法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命运。更何况现行德育实践过程中显示出的一个令人费解的事实是,在德育中,教育者自身也缺乏情感、信念的投入,有教育工作者只是例行公事地向受教育者讲解、传授道德规范。这样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受教育者的道德呢?没有情感体验的德育课程,必然是空洞和缺乏生机活力的。所以应注意寓教育于多姿多彩的课内外生活中,活动力求尊重学校实情、把握时代脉搏、注重当前热门、紧抓教育弱点,让学生在乐中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生成新的德育内容。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归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现实的或未来的生活质量。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适应并超越现实的生活,创造未来可能的生活。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成新的德育内容。教师要学会设计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教育活动。设计


真实生活实践活动应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进行充分体验,生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从而改进原有的道德行为,并逐步促使道德内化。每一个活动设计逐步做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定主题,自己设计方案,自主开展活动。

第二、帮助学生寻找道德的生活价值。人为什么要成为一个好人?每个学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都会提出类似的问题。如果德育仅仅是一味地强调道德的利他性,忽视了引导学生发现道德与自身的生存发展同样休戚相关,这样的德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也迟早会被学生背弃。一个人如果不能通过向善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或者他发现不了做一个好人对他自己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就不会主动向善,至少他不会保持长期道德追求的热情。正是利益的召唤,才使得学生愿意内化道德规范,愿意逐渐走向自立。曾有学生向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做一个好学生?做一个好学生又怎么样呢?如果我们不能或不愿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必然把你连同你的教育一同抛弃。

第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源于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生活交往和联系。因而,德育不能在岸上指导学生游泳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交往和联系中展开。鲁洁教授曾经说过:德育不是预设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成性的活动,是在偶然无序的人与人的交往中生成的。德育只有通过生活,关注生活的本真,才能焕发活力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要回归生活,我们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德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在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活动的组织形书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雏鹰小队、或个人,因地制宜,制宜。集体活动重在引导学生之间通过对话交流,互动发展;个体活动重在激发学生自主地道德体验和自我内化。

第四、关注生活的本真,创造性地实施随机教育。这里的德育契机,既学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出现的最佳教育时机。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住德育契机,才能找到学生心理需求的突破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实施随机教育,不能消极被动地随机而教,而应该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随机教育意识,充分研究分析并准确把握德育契机出现的主要集中点,巧妙地开发和利用偶然生成的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德育契机往往会出现在以下几方面:1、兴趣点。当社会或学校某项事物或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时,他们一定会表现出极大热情,产生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因势引导,就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2、冲突点。在日常生活中,当学生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而与他人发生认识和行为上的冲突时,学生思想斗争较为激烈,必须及时排解引导。3、荣辱点。学生在学校或社会中受到表扬、奖励或者做了坏事担心批评时,思想上一定会产生变化,这些变化需要正视和及时利用。4疑难点。学生在道德行为的养成过程中遇到困难难以解决,思想上会产生很大压力,需要寻找解决的办法。教师应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引导他们逐步走向成功。5、习惯点。学生在参加相同内容的活动时,往往会有习惯性的思想、行为和态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以往的表现,提前开展针对性教育也可以在具体情境中结合来自于教师或学生等方面的细微变化,巧施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98bfdfda0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f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