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

2024-01-16 05:40: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欢迎阅读!
古今中外,感恩,名人,父母,故事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先任大理寺评事,


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

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9c083a60f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