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从怯懦到孤勇是每个人一生的修行

2022-03-25 09:20: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佰》:从怯懦到孤勇是每个人一生的修行》,欢迎阅读!
八佰,怯懦,修行,一生,个人

《八佰》:从怯懦到孤勇是每个人一生的修行

作者:暂无

来源:《廉政瞭望》 2020年第17



李格

州河两岸,一侧是生命的写照,一侧是生活的日常,一岸是黑暗,一岸是光明,北岸死,南岸生。大部分成功的战争电影,都以小人物为切入点,剖析人性在战争中的倾倒与重塑。《八佰》所描摹的正是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苦楚与孤勇。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鲁迅先生在梦中正立墓碣,梦见一个曾经“浩歌狂热”的战士在棺木中期待自己幻化归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黑暗虚无的冷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痛苦的解剖和批判,只有这样才能由衷地欣喜地改变这个百孔千疮的社会。“于是乎,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而《八佰》中的微末人物正是前赴后继,于满是绝望中打捞希望,于毒蛇之口自啮其身,在敌人的钢板之间胸腹俱破,但“蒙蒙如烟然”。陈树生是万众士兵中的一员,舍小家全大义,留给四川大巴山中的老母八个大字“舍生取义,儿所愿也”,这份孤勇是生存夹缝中爆发的拼死反抗。

经验丰富但心系老母的羊拐是小人物,书生做派但迷途知返的老算盘是小人物,会耍皮影的热血山东兵齐家铭是小人物,端午、小湖北、瓜怂、教授、蓉姐、刀子都是小人物,正是这群小人物被推上国际政治舞台,他们茫然无措,他们哀怨不公,他们又转变向前。

“这是唯一一场有观众的战役”,苏州河的这边是升平之世,垃圾桥对岸是血流成河,这种强烈的视觉对比是在时时刻刻强调旁观者的存在。谁是观众?租界里的中国民众是,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是,荧幕前的历史后辈也是。

小人物的人性转折是激发共情的点睛之笔,这是在阴郁战争中对人性光明的探索。正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白马,超现实的蒙太奇手法展现小人物成长的同时也象征着戏曲中的民族魂。

黄绿色基调中白马的出现,仿佛《辛德勒名单》中一片灰黑中的红衣少女,在苍凉和末日的质感基色上点缀一笔人性的浓墨重彩。通篇的蒙太奇手法和顶级的战争背景音,再加上写实复刻的场景搭建,《八佰》带来的沉浸临场感是当下中国战争片中数一数二的。除却炫技般的视听语言,如果只是纯粹地沉浸在历史卷轴中,管虎为我们搭建的“一地两世”不禁让人心泛苦涩。

淞沪会战尾声,上海被错误地选择作为中日决战的地点,悬殊的军力差异使得75万国军损30万人。此时正值九国公约会议召开,国民政府为了获得英美等国的同情和支持,遂决定留下一支部队完成政治表演使命,同时掩护大部队的撤离。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戏。“戏”这个意向在电影文本中反复出现,鏖战之夜的皮影戏、租界河岸的《走麦城》《长坂坡》、舞女夜吟的戏曲,此岸是戏,彼岸是赏,戏会完结,但戏更会传承。陈旧的腐朽的覆灭了,崭新的昂扬的定会重生。废墟中会重现白马,血肉身躯中就会衍生新生的民族精神和永远无法击碎的民族斗志。

从小人物开始到小人物结束,这种叙事手法在宏大的政治光谱中稍显促狭。宏观纯粹的生死战背景下,四行仓库逼仄的叙事空间和简单的叙事手法便无法容下以“八百壮士”为轴心所构筑的战争迷雾。




另外,脸谱化的小人物人性转折实属美中不足。同样是描摹小人物的《敦刻尔克》则在人性的把握上更为厚重,三条平行线下的时间交汇既构建了宏大的叙事场景又塑造了丰满的时代小人物。电影采用反高潮手法介绍小人物们的结局,在枪炮声中交代“杂牌军”的去向,整体画面在众士兵冲桥的煽情中戛然而止,观众在未知的结局中保持着强烈的情感共鸣。

事实上,历史真相中小人物们的结局更让人唏嘘:涅槃重生的“八百壮士”并没有如愿杀敌复仇,而是在租界被囚整整四年,成立“孤军营”;谢晋元团长死于汪伪政府收买的兵痞刀下;战士们最远被流放至新几内亚,直至抗战胜利才身还故土。

小人物的时代翻滚是混着血和泪的,是杂着怯懦和孤勇的。你我都是小人物,或许,从怯懦到拥有那一丝丝孤勇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修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a53e02ac3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6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