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影的告别》高考诗歌精读

2022-03-25 08:05: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鲁迅《影的告别》高考诗歌精读》,欢迎阅读!
鲁迅,精读,诗歌,告别,高考

鲁迅《影的告别》赏析

阅读天地 0515 0711



鲁迅《影的告别》赏析

原文:

影的告别

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呼呜呼,倘是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赏析一:

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奇特而巧妙的散文诗。在鲁迅先生的所有散文诗中,《影的告别》最能深入我的内心。流连于影的世界里,我竟然也会担心被所吞并,或者被光明所消灭。我似乎也看到了影彷徨于无地的凄凉,内心似有一股什么东西在涌动。于是,我明白,影其实就是鲁迅先生本人内心的象征与写照。

无疑,《影的告别》的构思是奇妙的。他在开篇时候,就设臵一个场景打


开诗意的表述空间:人在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出来说些告别的。接着,他一共用了连续十一个我不,四个然而,三个我愿来完成文章的构思结构,并通过这一结构,使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遍遍地读着《影的告别》,我的内心就一遍遍地被打动,深深地发颤。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在暗夜里独行的情景。曾经多少次,我为鲁迅先生那种无边的孤独感而哀伤。在黑暗里独行,不但没有你在身边,并且连别的影都没有。我甚至不敢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因为每次想起,内心就不由得沉重。我们都知道,影与黑暗是一个共体,没有黑暗,就没有他们。所以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是影做出的无奈选择。因为只有沉没,世界才会属于自己。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影说出的那些话。即便是天堂、地狱、你们未来的黄金世界,我都不愿意去,甚至说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因为我只不过一个影而已,要真跟随你,我只能够彷徨于无地。可是,影怎么会彷徨于无地呢?这是《影的告别》留给读者的思索空间。我们都知道,人的影子,在完全黑暗(黑夜)与完全光明(正午12点)的情况下,都要消灭;它只能存在于半明半暗之中。身处在黑暗光明两个世界的交接点,这是一个生存的困境。

因为影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所以它不想跟随你了。然而现实又是那样的无奈,处于一种生存困境中,它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它竟不知是黄昏还是黎明。这样,不管是人,或者是影,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反抗。于是,它反抗黑暗,因为反抗黑暗,故为黑暗所不容黑暗又会吞并,可它的生命价值正在于反抗黑暗中。当黑暗被消灭时,光明真正来临之日,却又是影消亡之时,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鲁迅先生写道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读着这样的文字,你能不感动吗?鲁迅先生当时处于历史的生存困境中,只求贡献,不求回报。而笔下的影之价值在于反抗黑暗,当自己辛苦奋斗得到的光明来临之时,却又甘愿于消亡。这是何等的生命境界,怎能不让我感动呢?最后,我想说,即便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我还是愿意如鲁迅先生那样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就是《影的告别》带给我的最大的生命启示。

赏析二:孤独的伟丈夫 ——《影的告别》解读

《影的告别》这首诗歌,写于19249,收入鲁迅散文诗集《野草》。 《影的告别》与《野草》集中的《墓碣文》、《死后》、《死火》等篇什一样,写离奇诡谲的梦境,读来晦涩难懂。我们只有了解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和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态,就不难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意义。正如鲁迅晚年所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1924,正是鲁迅在精神上处于第二个寂寞苦闷的时期。“1920年末《新青年》团体的分裂,标志着‘五四’退潮时期的开始。„„那些在‘五四’高潮中一度热血沸腾,勇于反抗旧社会、旧礼教的新式青年,在‘五四’退潮后,却变得消沉、颓唐。”“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


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面对依旧“太平”的街市,日渐沉默的青年,作为主张战斗要带“兽性”的革命斗士鲁迅,自然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的寂寞,他不得不发出“新的战友在哪里呢?”的呼唤!《影的告别》,正是诗人孤,彷徨心境的写照。诗歌以象征手法,写影与人告别时的一席话。这个“影”无疑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这个“人”(“朋友”)当是将来的黄金世界里”的热血青年。

诗歌开篇对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如今却“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沉默、颓唐的青年发出了激越地呼喊“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天堂”我不愿去,“地狱”我不愿去,对幻想中的“黄金世界”我也不愿去。我甘愿面对黑暗的现实,直面惨淡的人生,那怕“彷徨于无地”。然而,面对现实,人的思想又是矛盾的。现实社会将向何处去?诗人感到茫然。但是,诗人并不沉,仍奋然而前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这是一个深感孤独、寂寞的斗士的心声。最后两节,表达了诗人勇于自我牺牲、义无反顾地上下求索的坚定信念。“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我愿意只是黑暗”,“我愿意只是虚空”,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正如鲁迅在他的杂文《这个与那个》里曾说的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

诗人宁愿与黑暗、虚空战死,也决不像“朋友”那样“睡到不知道时候”,这正是顶天立地的伟丈夫风范。鲁迅这种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a6154866294dd88d1d26b2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