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治未病”教育,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2023-02-02 17:2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加强“治未病”教育,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中医,加强,模式,创新

加强治未病教育,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针对现代医学教育重视已病,忽视未病,缺乏对患者人文关怀的现状,笔者根据中医治未病理念,以及对现代医学模式的探讨,提出了加强对保健知识、强调人文教育等多项改革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治未病;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3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58-0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学的认识也不断更新,由单纯生物学扩大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医学模式也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而导致了医学目的的转变,由原来的治病,到现在治生病的人。这一现代医学认识的变化与中医传统思想――“治未病不谋而合。但是在目前中医人才的培养上均是重视已病,轻视未病教育模式,因此,我们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加强治未病思想教育,不断创新以提高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 治未病与现代医学模式

医学是伴随着人类与疾病、痛苦的抗争而产生、发展的。医学模式总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医学目的有着不同的特点与要求。人类进入21世纪,医学的目标应该是什么?绕着这一关系到医学未来发展方向,关系到医学教育发展战略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研究热潮。目前, 85%以上的医疗资源消耗在15%的重病人身上,这种不合理的资源消耗不仅使政府不堪重负,也使公众十分不满,迫切要求改变现行医疗服务模式[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医疗技术和抗菌素的广泛使用,感染性疾病不在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疾病了,取而代之的是非感染性慢性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WHO的全球调查表明,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说,生活方式和行为起主导作用(60% ),环境因素次之(17% ),遗传因素占15%,医疗服务条件占8%。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

治未病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已成为中华民族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后防瘥三个方面,强调预防为主,这与21世纪医学的调整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2行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1注重已病,忽视未病 在原有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目前许多医学院校以培养具备医学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医学生为目标,偏重临床课程,注重对已病的治疗,而忽视预防保健课程的学习,学生缺乏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常识,不了解发病机制,导致与病人的沟通不畅,引发医患矛盾。

.2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2],且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远远低于国外水平[3]。因此,学生人文素质薄弱,普遍存在着五重五轻,即重自然(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4]。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医院后不懂得或不屑于关心病人,加之利益驱动,使医生更愿意开大处方,用新特药。 3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1加强对医学生预防保健知识的培养:对医学生加强未病先防的治未病


思想,以把握健康为要义,创新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从注重局部病变转向注重人的整体功能状态,从关注疾病治疗转向关注健康维护,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2强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加大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程占总学时的比例,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组织和语言表达,教会学生新的思维方式,开阔视野,为确立新的健康理念和大卫生观打下基础。

.3增开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除了治病的用药知识外,加强有关疾病的饮食、运动、情志养生方面知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与健康保健相关的非医学业知识的兴趣,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更多的与健康保健有关的生活方式,加强中医学生在已病防变病后防瘥的知识。

.4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加大社会实践力度,早期接触社区医疗卫生保健。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关注医学前沿科技,并且将教学场所拓展到社区医疗卫生单位和服务单位,以利于学生把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的防病常识介绍给群众,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总之,加强治未病理念教育,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历史性责任。坚持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不断增强医学生对人、对生命、对病人的尊重和关爱,树立正确的从医职业观,是深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新时期医药卫生人才的基本策略。参考文

1]任光圆,肖敬民.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张国芳,茅晓延,胡斯隆,. 22医学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研究[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2): 1

3]聂素滨,金祥雷,于双成.发达国家医学文学科教学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8(4): 18

4]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哲学, 2000(5): 51-5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a6c095548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