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

2022-12-31 17:2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欢迎阅读!
变迁,变革,社会,文化

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

、社会热点的文化透视

2005 年夏,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席卷全国, ------- 已被资讯泛滥时代的传媒翻了

个“底朝天”,八卦当头、学术殿后、商业坐镇,中间还穿插上演了 “低俗影射”与“民主预言 ” 的猜想,------”。①大量的社会群体,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参与到这一娱乐节目 中,使其逐渐演变为一桩社会性事件。以粉丝为代表的普通观众以手机短信、论坛、博客等 方式对参与了事件的进程。为捍卫自己的偶像,休闲、拉票,在网上摆开了 “战场”,进行着 云里雾里的斗架,说三道四,互相攻击,搞得热热闹闹。而另一方面,来自人文学术思想界 众多名人围绕超女展开了激烈争论,一个娱乐话题就此上升为学术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因 “超级女声 ”的选拔机制和极高的参与性,把“超女”和民主有意识地 联系起来,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比如:“超女对当代未成年人公民意识的催生和训练有相当正 面的价值,超女正在成为一种对孩子们‘酸酸甜甜'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启蒙。 ”(徐贲: 《娱乐 文化消费和公共政治——“超级女生” 的 公众意义》, 世纪中国, http://www.ccforum.org.cn/archiver/7tid-

22368.html)另一方面,“与青少年的狂热、观众的热情 参与相比,我们的主流文化却对‘超级女声'

达了一定程度的‘愤怒' ,‘叫停'的呼吁也 由弱变强,以至于某些‘名嘴'在电视上公开斥责其‘低俗' ,甚至频频出现‘封杀'的‘流 言'”②有趣的是,往往持支持立场的声音是大量的出现在大众文化的媒体上;而主流媒体 不是刻意的保持沉默,就是大肆讨伐。不过无论是“贬”或是“赞” ,双方对“超女”诉诸于 快感的娱乐均表示了理解和认可。特别是其中的学者,面对超女的来临,不少人已放下了自 恃清高的架子,认为“好的娱乐节目也并不总是容易得到的,而在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人 都在某种 度上需要 快乐。 ”《 “超级女声 ”会使我们“娱乐致 死”吗?》 何怀宏 新京报 2005-08-31)。从而表现出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事件中各取所需,又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些 共识,表现出一定相互宽容的倾向。

但是,随后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在由“学术热点”演化为“文化事件”过程中。综 合分析主流媒体的态度和大众消费类媒体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 在对待 “红楼超女 问题的态度上泾渭分明,其间缺少一个能起到缓冲功能的过渡地带。这种 对峙几乎在开始就形成了,当《新京报》于 200510 30日刊登出《胡文彬:刘心武应遵 守学术规范》一文后,网络上迅速的掀起反对的浪潮。特别是各大主流媒体转载《艺术评论》 10 期“红学界集体反诘刘心武”一文后。支持刘心武的声音也日渐高涨,有网友指出“ 《红 楼梦》不是某些人的‘独立王国'”;《北京娱乐信报》载

“万余网友力挺刘心武 ‘揭红'”, 力挺的理由是“有意思”、“长知识”、“平民挑战权威”等;

更有《华商报》载文“文化名家 为刘心武撑腰”,矛头直指红学界拘于“门户之争” ,把红学“做成了生计,当然流于庸俗” 。 这些反对的指向实际已经超出了学术争论的范围,因此有人提出“人文学术如何才能不被当 代文化所稀释?这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事件给人文学术研究提出的一个严峻问题。 ” (《思想与学术在当代文化中合流—— 2005 年人文学术热点扫描》曾 军)

我们无意于参与讨论,却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深感兴趣。我们首先需要反思的是,为 什么主流文化会愤怒?为什么要斥其“低俗” 、“不规范”?我们就先从超女事件来看, “解析 ‘超级女声'‘超级',不能只停留于娱乐的层面,事实上,一个单一的娱乐事件决不会引 发这样大规模的关注。“超

1




女”的本质在于,娱乐活动的边界“入侵”传统的非娱乐领域,直 接侵入“未成年人”与“教育”这一向来被社会视为“必须固守”的领域。 ‘娱乐'与‘教育' 两大‘社会版块'正面冲撞。 ”( 《超级女声:超级两难的文化抉择之题》 中国青年报 2005 06 02 日)就从学者们的支持来分析,实际上也是站在“体制内”对“民主的进程”感 到欢欣鼓舞。何曾有站在大众文化的一边说一些大众的话。我们知道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 媒介文化基本上是等同的,而流行文化往往又等同于青年文化。透过讨论的不同角度,各方 实质是围绕着一个问题:就是主流文化应该如何掌握对大众文化的话语权和教育成长的导向 权?

主流文化努力向社会传导着这样一种价值观:人应该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 动,正所谓“一步一个脚印” 。具体的途径是求学,求职,通过层层选拔。而且最终要获得一 张社会认可的专业技能证书,表明社会个体初步具有了融入社会的资格。如果说对超女们的 讨伐,因为有反对在 "急功近利 "的价值取向,冲淡了这种标准的话,那么红学界的集体“愤 怒” 斥责刘心武“不规范” ,使得这种暗含的标准表露无遗。相反,超女和刘心武受到热捧, 体现了人们需要多元的趋向。反映了对读书、排名次、升学、就业,在长辈提携和奋斗中逐 步成长这种主流轨道的抵触。而且不少人实际在向主流社会质疑:现代社会,标准是一元还 是多元的?成才的道路是否只有一条?究竟谁才具有权威的地位?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挑战 姿态。

二、文化冲突后的社会变革

这种挑战是否只是一种文化的冲突, 还有没有一些其它深层次的原因?如果把 05 年、06 年两年的一干社会文化事件和“超级女声” 、“红楼超女”一样做逐一的分析,不难发现社会 孕育的巨大变革才是这些文化冲突的幕后推手。

由于随着信息化的程度加深,工业部门中大量的应用信息技术,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 体力劳动的强度日益减轻,单纯的体力劳动正在被更带有知识性和脑力性的生产劳动(如机 器的操作、维修、监视)和设计、研究、组织方面的工作所取代。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 计算机控制系统以及它与信息高速公路互连的信息控制机,作为新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劳 动生产率。这不仅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界限开始模糊,而且大大的降低 了工作的地域性要求。特别是信息资源与物质、能量资源相结合,创造出各种智能化、信息 化、网络化的信息控制生产工具,与动力机械工具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强大生产能力的复合生 产工具,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信息产品和信息化工业产品。促使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加快由物 型向“非物质化”的信息型转化。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还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社会信息 技术含量的增加,客观上人们在生活中寻求信息技术支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推动了服务业 的发展。如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据预测到 2020 年美国只要用 2%的劳动力作 为工人,仍可保持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地位。服务业将会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 。

而许多的服务行业主要是根据引起的人际关系加以确定,比如各种专门知识、技术监视 或技术咨询服务、金融、教育等等。但无论何种服务行当,信息和交流活动都是极其重要的。 而且大众传播媒介迅速的发展,信息的获得、使用、阐释已不再局限于社会的个别群体。排 开政治因素的影响,社会公众只要愿意,几乎可以做到信息的产生和接受同步。基于个体的 立场问题,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阐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现在的信息化的服务要 求,重点以个性化的方式为某个确切的项目或个人,捕捉和处理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ad56ff4ae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