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阅读答案

2023-02-23 10:02: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陈寅恪,学术,答案,一生,阅读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阅读答案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为了给他补充点营养,家里养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课后带着女儿放羊,父女闲聊着走过山间小路,那是他难得的愉悦时刻。

194412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远在美国的胡适把西方医生的最后诊断结果写信告知陈寅恪。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写此信,很觉悲哀。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吴宓日记中描述自己拜访陈寅恪时对他的


印象: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眉目成八字形。访后,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10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陈寅恪不重视自己名字的读音谈起,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引出陈寅恪是一个不求虚名,唯重学问,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 B第二段没有直接写陈寅恪的卓越才华,而是通过清华国学院三大导师的大名鼎鼎来衬托及梁启超的高度评价从侧面来表现。

C.到国外游学13年的陈寅恪回到祖国,带回的是东方学,他认为只有中学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才能和西学沟通交流,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 D陈寅恪在其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表达了读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才能使真理得以发扬的治学理念。

E.辗转北平、长沙、云南各地,陈寅恪的藏书悉数毁于战火,而他做学问又习惯在书上随读随记,后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途中大量被盗,这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很大不便,这是陈寅恪治学不甚严谨导致的结果。

(2)文中有几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请你找出来,结合文章分析这些描写为我们勾勒出陈寅恪怎样的内心世界?

(3)文中共写了陈寅恪的几件事情?

(4)请联系当今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陈寅恪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理才能得以发扬这一主张的理解。 阅读答案: 12.【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C项中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不正确,文章只是说西游回来的陈寅恪很重视东方学,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没有提及以民族学问为本的问题;E项这是陈寅恪治学不甚严谨导致的结果评价不准确,文章通过书籍烧毁丢失说明了他日后的学术研究的困难,将主要依靠记忆了,对其治学态度没有批评之意。

【答案】文中有三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第一处是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第二处是吴宓日记中描述自己拜访陈寅恪时对他的印象: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眉目成八字形;第三处是陈寅恪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这三处肖像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学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享受沉浸在思考中的专注忘我;对于真理和学问有着不惧病痛的执著和光明如炬的洞悉;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就是视若生命的学问和生命,在永别之际,他用无言和眼泪向一切做了告别,病痛、难舍、痛苦、落寞、留恋等诸多情感都包含在默默的泪水中,感伤凄凉。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人物的肖像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先筛选出有关于眉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b1bd89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1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