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翻译

2022-08-06 00:0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五代史伶官传序翻译》,欢迎阅读!
传序,五代,翻译,史伶官

翻译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注释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推本求源,推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或者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你,你的。 函:用木匣装。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纳:放回。 仇雠:仇敌。

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大意

()自“呜呼!盛衰之理”至“可以知之矣” 说明盛衰之理(乃天命加人事的总和)

()自“世言晋王之将终也”至“及凯旋而纳之” 记叙庄宗承父志用兵而成。

(举庄宗承父志故事)说明忧劳可以兴国<>之理。 ()自“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至“而皆自于人欤” 记叙天下已定,庄宗反因贼乱而仓皇东出。(说明逸豫可以亡身<>理)

()自“书曰满招损”至“作伶官传”

说明作传之意(在说明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主旨: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之理。(篇() 文体:形式为应用文(序:书序,自序);内容为论说文。 19.本文文体是什么? 答:是一篇史论。

20.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阐述了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21.加点字解释以及句子翻译?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 词,表命令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部、有的

③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沉溺的人或事情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匣子放入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向他报告时,他的气概盛大,可说是够豪壮的。

⑤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应,庄宗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逃散,君臣面面相视,不知逃到哪里,以致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衣襟,是何等衰败的景象。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旺,安逸享乐可以把自身毁掉。 ⑦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是由细小的事情逐渐积累起来的,而充满智慧和勇敢的人大多被所沉迷的事物陷于困境。 ⑧满招损,谦得益

自满就要招致损害,谦虚就会有所补益

2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答:主要是对比论证。庄宗消灭仇敌时,意气风发,极写其强盛;在大功告成,天下平定后,又极写其衰败,在盛衰、成败、兴亡的对比中,阐述了本文的主旨。 2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答:⑴事实论据——庄宗兴国及败亡的历史事实。

⑵理论论据——《尚书》的话,以及警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4.分析本文第三段(《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岂独伶人也哉) 这段话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答:演绎法,用名人名言论据,用来证明庄宗亡国的教训以及事实论据。 25.本文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答:欲抑先扬。 课后答案:

1.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答:本文的中心论点即:“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意为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将人的作为和国运盛衰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对中心论点的精辟阐释,末尾进一步将这番道理推而广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人说开去,从更广的范围给人以启示。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答: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雄壮,接着写失败时形势的衰弱,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格外令人信服、发人深省。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答:第二自然段概述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第三自然段引用的《尚书》“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都是理论论据。通过引用论据,使人更为容易接受本文论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b43c96b7e21af45b307a80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