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小说的青春叙事研究

2022-07-25 10:3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蒙小说的青春叙事研究》,欢迎阅读!
王蒙,叙事,青春,研究,小说

王蒙小说的青春叙事研究

1953年,王蒙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而他的一生似乎也由此与“青春”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他歌颂青春,反思青春,回忆青春,每一阶段都把青春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经历了“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但他从来都不曾背离青春。对青春信仰般的追求使他比常人更具热情和活力,也更有向未知世界进发的好奇心、勇气和决心。小说、诗歌、散文、随笔评论皆成为他“厉兵秣马”的场所,而意识流、自由联想体、讽喻性寓言体、拟辞赋体的诞生则为他在语言的王国里天马行空提供了绝佳的机遇,这样“不懈的探索和追求使他成为当代文坛上最富有活力的、最有成就和最具创作精神的健将之一”在他60年的创作生涯中,一大批关于青春的作品接踵而至,如50年代的《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80年代的《布礼》《海的梦》《风筝飘带》《活动变人形》90年代的“季节系列”等。持续的青春创作使他有别于巴金、曹禺等前辈,亦不同于他的下一代。他的青春叙事的主题与其人生经历、体验的紧密相连,造就了他极富个性化的青春演绎方式。无论在评论者眼中它们是好是坏,里面的笔法是王蒙的,内容亦是王蒙式的。关“青春”的概念,本文并不打算以生物学意义上的年龄作为区分点,而倾向于用德国诗人塞缪尔·厄尔曼的诗句来理解:“青春不是年华,青春应是一种永恒的心态;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炽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奔流。”换言之,青春应该是一种年轻的心态和不断追求,永远向上的生命状态。正是在


这样宽泛的定义下,本文才能将王蒙接触到的不同青春姿态囊括其中,并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在结构上,该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部分。正文前三章基本上是以王蒙青春创作的三个阶段(50年代、80年代、90年代)加以展开的,每章又各自分为三节,一、二两节侧重于文本的分析,以揭示出王蒙青春创作主题的嬗变轨迹;第三节侧重于文化语境研究,探究王蒙各个时期青春创作主题嬗变背后潜藏的深层心理蕴涵和内在矛盾。绪论部分通过梳理青春文学的发展史,引出本文对青春概念的界定,并就作为文章主要分析方法的叙事视角的功能和运用做出简要的说明;第一章“献祭性视角:青春的诗意与迷惘”,分别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和“青春成长的变奏”两个方面来解读王蒙在五十年代对诗意青春的追寻以及伴随着“革命第二天”的到来所遭遇到的矛盾和困境;第二章“寻找性视角:青春的无悔和反思”,通过剖析王蒙八十年代的文化心态,一面揭示他在这一阶段对忠诚和理想的坚守和无奈,另一面挖掘他在政治和文化层面对过往青春所做的反思;第三章“解构性视角:青春的追忆与超越”,通过分析九十年代文化语境中的解构和怀旧因素,探究王蒙在此阶段对曾经建构的青春神话的消解的步伐以及所蕴含其中的多元化思想。第四章“王蒙小说的青春叙事:错位与一致”,首先将王蒙整个青春叙事的脉络放置在大的文学史框架内,通过横向的比较王蒙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青春创作,发现其中存在的某种“错位”现象;其次在对王蒙青春类型小说纵向对照的基础上,发现其中存在的“一致化”的倾向以及由此导致的王蒙创作中某种局限,并进一步揭示这


种局限背后存在的“心理定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b8554f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