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风俗

2022-04-03 00:5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河南风俗》,欢迎阅读!
河南,风俗

河南春节风俗

从腊八开始河南就已经有了年味,喝腊八粥的同时感受年味的气息。俗话说:“腊八祭灶,年下到来”,到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最重要民间节日,就是“祭灶”。每到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忙里忙外的贮备麻糖、烧饼、公鸡等祭灶时用的物品。在河南民间,多尊奉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说其锅台垒得好,故死后作了灶神。传说“灶神司人间善恶,上天回好言,可保来年免灾”。河南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


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在祭灶的同时,河南的忙年已经开始了,在开封至今还有这样的说法“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按照日期人们开始忙活着置办年货,准备过节的食品和打扫家庭卫生,也就有了“忙年”之说。等这一切忙完了接下来就是“迎年”了,迎年的气氛在农历的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这一天最为热闹,年味也最浓。这天晚上要合家吃年夜饭,之后给长辈百年以获得压岁钱,使晚辈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腰包不空,财源兴旺。辞旧岁迎新年,通常在除夕通宵不睡,叫守岁。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灯放鞭炮通宵守夜,像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中最繁华、最受注重的节日。春节和年的概念,始于农业,古时人们把稻谷的发展周期称为"";年,谷熟也。年的称号是从周朝开端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不断延续至今。在古时,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而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成功后,南京当局为了适应农时和便于计算,推行使用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通常从这一天开始就开始走亲戚,走亲戚的顺序一般是“闺女携女婿,子女走娘家,接下来就是要到公婆家。以往还


要到姑、姨家,如今都聚集在一起,省了路程也走了亲戚也团圆了。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吃元宵、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舞龙灯等都是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许昌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 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一同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这就是河南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过年的风俗。

LOVE1zth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bb4e53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3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