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文化

2024-03-30 23:28: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水文化》,欢迎阅读!
水文化,中国

中国水文化

一年365天,人们日日饮水,用水;一年48周,事事,人人关乎水。人体体重的百分之七十,血液的百分之八十三,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水,所以,人的生活不能没有水,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的世界需要水!

2011322日是第十九个“世界水日”,32228日是第二十四届“中国水周”,为了加强人的节约用水意识,有必要让其对水做一个了解,尤其是对中国的水文化。

搜寻中国的文化典藉,几乎所有史实文献,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的内容:《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故事,民间口传文学所述,远古洪荒,洪水滔天的传说,于今看来虽是一种"神话的感知",但这种"原初层"的原始智力所独具有文化体认,仍可使我们感悟到"水文化"的内涵。及至《诗经》时代,无论是《周南》里的《关睢》、《汉广》,《秦风》中的《蒹葭》,还是《魏风》中的《伐檀》,《卫风》里的《河广》,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至于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诏风宋韵、明清小说,也莫不在描情写意上,因水得势,借水言志,以水传情,假水取韵。水,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产生,在文化进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讲,人类文明的发展,已使之成为中国文化所阐释的一个重要"对象主体"并因之使这一文化体系生发出一种特异的艺术光彩。

中国“水文化”不仅仅表现在诗歌中,古往今来,在神州大地上,更有一些出类拔萃的思想者,从水的絮语中,获得了自己对生命的种种感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个""字,既反映了先哲对""认知,又破译出""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自然界中,草木无言,山水无知,自古长江东逝,黄河奔流,其势丝毫不以""的意志为转移,当其成为视的范畴,无知无觉的水便会化作"文化精灵",超越千


年历史时空,成为具有鲜活生命的审美载体。细读中国的经典文学几乎无水不写,写则涉水。水作为人的对象物,浸透着古今"智者"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人类的心理、情绪、意志以及个性、气质、人格、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同乃至意识与哲理的升华,甚而包括人生所特有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古往今来皆曾以""为载体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当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表达的是生命易逝、年华不再的慨叹心理。唐李白不满现实所发出的"抽力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表露的显然是如水流般的长恨情绪,而此情在唐后主李煜的笔下又化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绝唱。至于以水诉相思,写怨女,描柔情,抒胸臆,思乡怀古,描战画斗之作,古今之例,不胜枚举。尤可称道者是哲人们以水论事,以水喻理,以水明志的精辟论见,堪称华夏文化的思想宝藏。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告子在论及"性无善无不善"时曾巧妙地以水作比:"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荀子"劝学"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魏征"议政"则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于前贤警策,亦常与后人言"载舟覆舟"之说。凡此说明,"""智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智者"亦开发了""无穷的文化矿藏,正因为如此,"水文化"的源流才川流不息、百川汇海,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中占居特殊地位并进而构成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

在近当代,中国水文化的研究正处在一个蓬勃兴起的阶段。水文化的研究与治水理念、思路的发展与创新,正发生着越来越多的交叉和融合。它们的紧密结合,正成为推动现代水利发展的不竭动力。由此,用战略眼光审视和研究中国水文化的发展,谋划水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路线,制定与实施政策性、前瞻性、可持续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中国水文化发展思路、规划与决策显得尤为重要。制定水文化发展战略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说水文化发展战略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水利发展战略的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bc0272251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