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英雄夏完淳的故事:十五岁抗清 十七岁就义!

2022-07-28 15:18: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少年英雄夏完淳的故事:十五岁抗清 十七岁就义!》,欢迎阅读!
抗清,就义,少年,英雄,故事

精心整理

少年英雄夏完淳的故事:十五岁抗清十七岁就义!

他是一个少年天才,也是一个少年英雄。他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皆是抗清志士,最终都选择投水自沉、捐躯尽忠,生父尊师成为年少的他的忠烈楷模。他十五岁便随父从军,立志报国;十七岁被捕下狱,对贰臣洪承畴嬉笑怒骂,拒不投降,《狱中上母书》更显其忠孝双全。十七岁的人生虽然短暂,但足以让夏完淳留名青

史。 ■童年逢乱世

崇祯十年(1637)正月,在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三次赴京赶考之后,有一对朋友终于双双名列三甲,中了进士,这对朋友就是夏允彝和陈子龙,一个是夏完淳

的父亲,一个是夏完淳的老师。

由于两个人都在第三甲,只能出外就任,所以夏允彝就在第二年正月进京谒选,等待朝廷给自己派差。这次赴京,夏允彝带上了自己引以为傲的儿子夏完淳。 这一年夏完淳刚八岁,不过他的“神童”之名却早已誉满乡里了。夏完淳幼时天赋极高,“生而早慧、天资英敏”“四岁能属文,诵群书数十万言”“谈文诵赋,布武循礼如成人”就在崇祯八年(1635)他五岁的时候,当时的一位耆宿眉公先生陈继儒来看望其父亲夏允彝,由于眉公先生对夏完淳的聪慧早有耳闻,这次见面便想考他一考。他把夏完淳叫到跟前来问了些《论语》中的内容,没想到这位五岁孩童却毫不怯场,伶牙俐齿。就这样,一老一幼一问一答,这位耆宿丝毫也没能难倒眼前的幼童,事后眉公先生赞叹不已,抚摸着夏完淳的头顶作了《童子赞》四首,诗中甚至称他为“童神”“童圣”。一个五岁的童子能在一个宿儒面前滔滔不绝,讲

起精深的儒家道理,这样的情形在我们今人看来更是不可思议了。



到了他八岁上京这一年,他已经可以赋诗作文了。其后来的老师周茂源就曾写


精心整理

诗回忆他:“吾里神童夏氏儿,七岁赋诗称绝奇”,可见七岁时夏完淳做诗就已经不

同凡响了。

在北京,夏完淳见到了当时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的钱谦益。这个时候的钱谦益已经五十三岁,满腹经纶,名重海内。但夏完淳面对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却镇定自若,举手投足之间都透出不俗的气质。初次见面自然也要考他一考,但不论钱氏点出哪篇文章,夏完淳都能背诵如流,面对钱的问题他也能应对自如。钱谦益大为惊叹,遂挥笔作《端哥》诗一首相赠:“端郎(注:夏完淳乳名为端哥)信不同,非我欲求蒙。背诵随人诘,身书等厥躬。……若令酬圣主,便可压群公。不见轩辕后,天师称小

童。

这次随父上京,给夏完淳留下的不仅仅是荣耀与赞誉,更有一种难以忘却的印象,而这种印象对于一个八岁的孩童来说,有时近乎残酷。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温暖的书房,走出祖母、母亲的庇护,面对这个真实而又残酷的社会。当他们路过山东、河北的时候,正逢山东蝗灾、河北大旱,许多饥民被迫流离失所,甚至卖儿鬻女,一幕幕景象惨不忍睹。更让夏完淳震撼的还是那些在路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们,他们衣衫褴褛,倒在地上,有的头上还插着草标,呆滞地望着行人,期望着被人买走。这个年仅八岁的孩子不禁心生怜悯,他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从此以后,

夏完淳便开始关注社会民生、国家大事。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bee3225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3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