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

2022-12-29 22:2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诺贝尔奖》,欢迎阅读!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科学奖(简称:诺贝尔奖)是世界性的最重要的科学奖励系统,获奖的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在促进人类科学研究[1]、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自1901年颁发诺贝尔奖以来,先后共有八位华裔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锟。

诺贝尔奖的创立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留下名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重视科研的过程甚于结果,它是实现成功目标的必经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胸怀大志的科学工作者并不把获得诺贝尔奖作为追逐目标,他们旨在全心全意投入科研过程,哪怕是过程漫长、艰辛、反复和可能的失败,他们乐在享受钻研科学奥秘的过程,以及攀登科学高峰的乐趣,而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促进人类文明的科学研究和发明事业。

瑞典卡罗琳医学6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授予拥有美国和英国国籍的科学家约翰·奥基夫以及两位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以表彰他们发现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瑞典皇家科学7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在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方面的发现。瑞典皇家科学8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而中国科学家又一次与诺贝尔奖无缘。 但是我们纵观历史,却有很多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杨振宁,美籍华人。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1942年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北平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的科研合作。

他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他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李政道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Tsung-Dao Lee19261125日—),汉族,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被誉为「神童博士」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1974530日会见毛泽东主席时,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受到采纳。 崔琦 美籍华人 诺贝尔物理学奖。(Daniel Chee Tsui1939228日-),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1951年只身远赴香港,之后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教育毕业后在金文泰中学修读一年预备班,成功考入香港大学,但是他选择了教会的奖学金,美留学。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20006月,崔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为什么中国的本土科学家无法获得诺贝尔奖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皇冠?

1999年,毋国光、陈佳洱、杨福家和朱清时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紧接着经济学家何炼成就此也谈了自己的意见。如今,“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呼声。

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有多大?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百分之二十的人认为我们国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低。

我们国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2000-2003年,日本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99%3.07%3.12%3.15%。我国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在1%以下。20013月,日本出台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表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当时许多人认为日本政府疯了,从现在的速度看,这一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日本有人称,中国科技人才缺乏,70年也撵不上日本。如果我们不在研发上多投入,就不会有高产出。我们花在做表面功夫的钱太多了,而用于科研的钱还很不足。而科学是生产力,是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动力这点大家都明白。 百分之四十的人认为人的因素。

人心浮躁,很少有人安下心来搞科研的。这样的情况也是上面所说科研体制下的一个结果。海归们回了国的,很多热衷于政治,当个官什么的。即便是以前有成就的科学家,回国后被给予各种头衔,最后从政,根本不搞科研了。有些海归,很多在国外还有点成就的,回了国也没什么作为了。以中科院的博士生们为例,很多根本不想继续搞科研,想博士毕业,进大公司挣钱。国家的优秀人才都外流了,回到国内的科学人才却没了声响,难怪国外华人能获奖。在海外做科研要严谨得多.西方学术界多数教授们很严谨,很少做违背良心的事情,或者为了人情世故放弃原则。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恐怕要经历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认为教育体制以及科技体制的因素。

现在申请科研经费都要和应用挂钩,基础科研的经费少。许多人拿经费也是靠关系。好课题未必能得到经费支持。而诺贝尔奖奖励的很多都是基础科学这些研究成果当时也许没有应用的基础,很多都是在几十年后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如果我们现在大力支持目前可以”应用“的科学研究,而忽略最本质的基础研究,这就是舍本逐末,应该两方都有平衡。特别是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量。

美国教授对中国学生的普遍看法是人很聪明,也非常勤奋,考试能出好成绩,但是创造力不足。这是和我们整个教育体制有关。我们的体制培养出的就是这样的学生。此外我们尊崇权威,不敢挑战权威的文化传统也是让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挑战力。 剩下的百分十十五则是认为没有双重国籍的认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ce4385f31126edb6e1a105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