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艾青诗选》

2023-10-09 12:46: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9.《艾青诗选》》,欢迎阅读!
艾青,诗选

第三部分 名著阅读

统编七~九年级12部名著梳理

九、《艾青诗选》(近12年未考)

【教材链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著导读”。 【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作品解读】

初期的创作(1938年以前)——忧郁与悲哀的笼罩



背景探寻

艾青出生时,他的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命“克”双亲,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到家人歧

《大堰河——我的保姆》

视,还被送到大堰河家里寄养。养母大堰河给了艾青温暖的母爱。艾青于1932年被捕入狱,次年1月的一场大雪,让他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写了这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诗,借以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



诗里反复铺陈“她含着笑”“不停歇地劳动”,一方面突出了大堰河勤劳、宽厚、乐观的品格,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她为自己的家付出的艰辛,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人用具体可视的紫色来表达自己对大堰河的灵魂的主观感受,使抽象的主观感受变得具体可感,拓展了诗意。

煤长期埋藏在地下,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然而,它们遇着火就会燃烧,就会发光发热。诗人以“煤”来写苦难的中华民族,展示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表达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和对祖国再生的强烈愿望。 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这首诗写于1937年春,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艾青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

《煤的对话》 心的诗人,时刻思考着该如何用自己的诗歌来

唤醒民众,让民众奋起抗争,于是创作了这首《煤的对话》。

20世纪30年代,艾青离开浙江老家前往当时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都市武汉,却没有看到全民积极组织抗战的景象,而到处是无家可归的难民和流浪者,于是深夜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内写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中期的创作(19381978——希望与理想的追求

1938年初,艾青旅经陕西潼关时,因科尔沁

《北方》

草原上的诗人端木蕻良关于“北方是悲哀的”感叹而引发思绪,写下了这首诗。

“北方”更多的具有象征的意味,它集中表达了艾青对“土地”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复杂的,既有面对苦难土地的忧郁,也有对土地上人民顽强抗争的礼赞。

1




19384月,艾青从战火蔓延的北方回到武

《向太阳》

汉不久,便以激越而丰厚的情感创作了长诗《向太阳》。

借歌颂太阳,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太阳驱散了艾青的寂寞、彷徨和忧愁,召回了他的童年。 全诗选取了“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鲜明的意象,表达了“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我爱这 土地》

本诗作于1938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1940年春末,艾青离开湘南前往重庆任教。主要通过对唐尼和李茵的形象刻画,把参

《火把》

他想到了无数青年儿女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青年姑娘们的日常生活于是他以一场显示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火炬大游行为背景,写下这首长诗。

和斗争鲜明地展现出来,表现了她们内心的苦闷、追求与憧憬。

诗歌以“黎明”的口吻,呼唤“诗人啊/

诗人从重庆来到延安以后,在这一片新的天地里,诗人清晰地感受到,长期以来,处于

《黎明的 通知》

阶级压迫和民族危机之中的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风雨如晦的斗争岁月之后,人们所祈盼的黎明就要到来了。诗人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向人们传达了这一信息。

起来吧”,让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所有的“村庄和城市”做好准备,迎接“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的到来。黎明的到来,将给所有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以安慰,把黎明到来的意义,生动而深刻地揭示出来了。“黎明”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全国的解放。



晚期的创作(1978年以后)——赞美与歌唱的情怀

1978年,艾青重返诗坛,久被压抑的情感澎湃高涨,他

《鱼化石》

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鱼化石的形象和诗人心中的思绪撞击,使诗人产生了灵感。

创作于“文革”之后,是时代的动向与诗人感受相结合

《镜子》

的产物。在极“左”思潮泛滥时期,把说假话当作正常现象。林彪之流公开宣扬“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诗人通过写镜子能照人的物理属性,联想到世态人心。 这首诗是艾青二十年来在“光”的指引下对历史、人生

《光的赞歌》 和社会思考的结晶,传达出他在新时期重获生存、创作

权力后要倾力创作的心声,寄托了其对光明追求的情思。



诗人是在倾泻自己的深入思——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生命竟被变成“鱼化石”。 表面上写的是镜子,实际上是借镜子的形象赞扬像镜子一样正直的人,讽刺生活中的种种不正直现象。

赞美“光”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主义。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d1e9cff1a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7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