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读思辨的能力

2022-11-26 13:12: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读思辨的能力》,欢迎阅读!
古诗文,思辨,重视,培养,能力

古诗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读思辨的能力

湖南省石门县蒙泉镇磐石中学 415308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古诗文是一个让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探讨却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根据自己30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历,我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读、思、辨的能力。

一、重视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性认识。我认为朗读应贯穿古诗文教学的始终。

1.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既要响亮又要纯熟。朗读之所谓,就是清晰响亮,也即朱熹所说的字字响亮这是对声音的要求;所谓纯熟就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这是对朗读程度的要求。?读的更高要求是既要再现又有发现。是有区别的,一般要于原作。

一是忠于原作的语言表达,如朱熹所说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二是发现——復读物的情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投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诸如此类。这样读法有其好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就是对话的过程中作者、读者、文本互相发现、融合的结果。但朗读不必要也不可能是作者或读物的代表或化身,因为朗读也是一种创作。创作不是作者个人的行为,读者也参与了,而且是创作的最终实现者。本的意义正是读者参与生产的结果。既然读物并无先在的意义,那么读者即使想作者原意也无处。朗读无非是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伽达黑尔)所以,朗读者作为他自己,就是实现这种转移。 2.朗读指导的方法。

正确的朗读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激发生命意识,设置对话情景,指点朗读方法。实现朗读目的的根本在于生命意识的激发。朗读者不是被动的传声复述,他的思想感情的运用、语气的转换、重音的确定、节奏的变化等等都取决于对言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的感悟。朗读的激情和愿望都产生于对该物生命意识的体验和语言形式的感悟。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发之于唇齿。朗读者应该把握古诗文的情感,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得声情并茂,才能感动自己、感染他人。当然,要达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还有赖于对学生朗读方法的精心指导。指导朗读方法。任何朗读都是受读者心理状态支配的,但读者的心理状态并不等同于朗读技巧。朗读技巧主要包括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 二、重视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但是,初中教学由于受中考挥棒的影响,有人认为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标规定的古诗文篇目,照样可以取得满意的分数。事实上学生到高中后就会对学习古诗文感到力不从心。初中古诗文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会背诵课标规定的篇目,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思考,发现文章中的问题,掌握一些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如:《戴震难师》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考的典型范例,在教学时应倡导学生学习这种难师的精神。有了这种质疑精神,有时竟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又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学生质疑: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怎么可能嫁给一个四十岁的人呢?她丈夫是太守,她为什么还要去采桑呢?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是为了不让学生的问题泛化,教师也给了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罗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做了恰当的点拨,让他们明白:本文塑造的罗敷是一位美丽、机智、不慕权贵的女性形象,罗敷对自己丈夫的夸说之词也从另一侧面表明了作者的爱憎分明——从而使教学回到了正题。 三、重视培养学生辨析的能力

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多为当时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产品,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课堂上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穿过时空的隧道,直接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思考,直接体味他们身上汲取有益的养分,发挥自


己健康的个性,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而影响这种对话的因素有二:一是语言上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上有畏惧感,二是文化上的隔膜使学生情感上产生疏离感。

因而字词落实和文章理解两方面都不可偏废。没有基本字词功夫谈不上消化理解,不理解领悟只掌握零碎的字词常识,学生也拒绝学习。初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为了追求中考绩,更应该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利用关键词的深入辨析,串起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这种做法,其实还可以推而广之。如《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古今意义有细微的差别:现代汉语的词义范围较广,而古代汉语的词义范围较窄,仅局限于男女之情。明白了这一点区别,我们就能理解女主人公木兰那种不同于一般妙龄女子的英雄气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d43829149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