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 “沧浪诗话”

2022-12-25 07:12: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严羽 “沧浪诗话”》,欢迎阅读!
沧浪,诗话,严羽



严羽是中国古代极具个性气质和人格魅力的文艺理论家,在中国批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他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以禅喻诗闻名,强调“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的诗

学思想,涉及到诗歌美学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曾对元明清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乃至绘画等艺术理论批评,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严羽这两个著名的诗学观点,都是在《沧浪诗话》《诗辨》部分提出来的,1、“妙悟”说——诗歌创作的艺术思维特征

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指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即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所谓“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禅宗的妙悟,特点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种对于佛性的领悟,是不可言喻的,只能自己心里去体会。

严羽认为诗歌艺术的奥妙,即非语言所能表达清楚,亦非理论所可阐述明白,必须在对大量诗歌佳作的直觉思维中,从内心去感受和体验,方能领略其中奥妙,这就是诗家的妙悟。



就诗歌创作而论,妙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显然,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所以,严羽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把领会诗歌创作的特殊性作为诗人创作最重要的条件。



2、“兴趣”说——诗歌的审美特征

严羽的“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并影响了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严羽推重“盛唐气象”,便是缘于盛唐诗歌具备这一审美特征:“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还讲到“兴致”、“意兴”,它们在本质上与“兴趣”是一样的。只是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略有侧重而已:兴趣侧重趣,兴致侧重兴,意兴侧重意(意象),由此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兴趣”的内涵。“兴”即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趣”即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审美趣味。“兴”侧重于从作者的角度说,“趣”侧重于从读者的角度说,其实都是指诗歌的审美特征。



“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品序》)、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宋诗与唐诗相比,所缺乏的也


恰恰正是这种审美特征。



3、“别材”、“别趣”说

严羽主张作诗要“妙悟”,诗本身要有“兴趣”,即指诗人直觉到的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严羽认为唐诗有这种“兴趣”,而宋诗所缺乏的恰恰正是这种丰富隽永的审美特征。严羽认为宋人好“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即在诗歌里用事、用典故、议论说理,破坏了诗歌的“兴趣”的审美特征。



为了反对宋人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沧浪诗话·诗辨》说:“乎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即是说诗写得好坏,别有一种“妙悟”的才能,别有一种“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兴趣,与学问、理论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举了韩愈与孟浩然的例子,认为孟浩然学力、学问远不如韩愈,但诗歌却超过韩愈,就是因为孟浩然有“别材”、“别趣”。这可以作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注脚。尽管他的这一对比不一定公平和符合事实。



在赞扬唐人诗歌后,严羽批评宋诗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严羽对“近代诸公”的批评,实则是对宋诗的批评,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种倾向从宋初就已开始。“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缺乏唐诗那种“妙悟”的“兴趣”,即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是宋诗的主流倾向。



严羽的《沧浪诗话》惊世骇俗,不仅开启了明清神韵说、格调说和性灵,而且成为诸多理论家立论的基石和效法的经典,严羽以通达的眼光对历代理论资源兼容并蓄,其诗学在此前相同或近似话语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的深刻性,被赋予了新的面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d84986fa45177232f60a2b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