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主题看法

2022-08-16 06:08: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游记主题看法》,欢迎阅读!
西游记,看法,主题

精心整理

对《西游记》主题的看法讲稿

汉语言文学专业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有很多说法,但均不能让人十分满意。本文主要从分析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入手,指出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日常性和神话性兼而有之。《西游记》完整地描写了孙悟空从诞生、求仙、反叛、失败、死而复生到最后胜利终成正果的过程,把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配到不同的角色身上,通过人格冲突的拟人化,强化了英雄性格成长的艰难和复杂。 一、宗教主题说

《西游记》的大部分内容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及坐骑白马西天取经的故事,所以历来的研究者多有从宗教角度去理解的。首先从佛教的角度去理解的大有人在,因为西天取经取的是佛经,又是从大唐三藏取经的历史事件演化出来的,作品中有较多谈佛论禅的段落,且把佛界放在天堂神圣等级结构的最高位置上。 1 三教合一

在初读《西游记》时很可能倾向于从佛教的角度去认识。清代尤侗为《西游真诠》写的序中,就认为《西游记》的主旨是宣扬佛理,甚至说它是“《华严》之外篇”“传《华严》之心法”。当代研究者也有持此说的,如王齐洲认为“立意和情节都体现了佛家经典《心经》的思想”

《西游记》里面涉及的道教思想也很多,因此又不乏从道教着眼去研究的。如和尚悟一子陈士斌评点的《西游真诠》和刘一明的《西游原旨》,就认为《西游记》敷演的是“金丹大道”。当代学者中力主此说,并进一步生发的有李安纲,他认为:《西游记》作者是精通佛道儒三教、易经八卦、阴阳五行、中医经络、金丹大道的知识分子。代表传统文化顶峰的应是全真道的经典之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而《西游记》正是对这部集传统文化之大成者的形象化演绎。”据这位研究者自己说,为了研究《西游记》,他不仅翻阅了有关资料,而且亲自修炼丹法禅定,终于得出了《西游记》主题是演绎道家修行的。

《西游记》又涉及儒家文化,儒家在明代仍是正统,所以也有从儒教角度来看《西游记》的。如清人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指出:“此书由来已久,读者茫然不知其旨。虽有数家批评,或以为讲禅,或以为谈道,更有以为金丹采炼,多捕风捉影,究非《西游》之正旨”“予今批《西游记》一百回,亦一言以蔽之日:只是教人诚心为学,不要退悔”“今《西游记》,是把《大学》诚意正心,克己明德之要,竭力备细,写了一尽,明显易见,确然可见,不过借取经一事,以寓其意耳,亦何有于仙佛之事哉?”当代也有学者提出:“表现了儒家人世的情怀”。张广庆在《西游记主题》研究里提到了:“证儒家之道说。”其代表人物是清代的张书绅,另一种观点是,代表人物是清代的刘一明,樊于礼,陈士斌。更有的是“仙佛同源论”,代表人物是西陵残梦道人汪澹漪。 但《西游记》颇有三教合一的思想,而以上三说都仅取某一宗教的视角,难免以偏概全,所以又出现了三教合一的主题说,以求兼容并蓄。 2 大乘取代小乘

在佛教的主题下,张靖、郭岩也认为是:大乘佛教取代小乘佛教。观音菩萨在向唐僧推荐大乘佛法时说:“你这小乘佛法,渡不得亡者超生,只可浑欲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渡难人脱苦。”可见取经的目的就是以大乘佛法取代小乘佛法,实现普度众生的目标。 二、政治说

持此观点的大都出于当代。如有人认为《西游记》虽是神话小说,但其中的矛盾构成是“现实社会矛盾的抽象化和幻想化”,写的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的矛盾斗争”。小说的主题是歌颂反抗、光明和正义。人们单一地坚持《西游记》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即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后来,学者基本思想观点有了改变。有的认为《西游记》的主题在于“安天医国”或“诛奸尚贤”。游国恩领衔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体现着苦难深重的人民企图摆脱封建压迫,要求征服自然,掌握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相当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孙悟空生气勃勃的反抗斗争,在厂卫横行、民不聊生的嘉靖朝代,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线光明。”与此相关的还有阶级斗争、农民起义、阶级投降的说法等。朱彤则主张“市民说”,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歌颂新兴的市民阶级,“作品通过幻想的神话形式,曲折地概括了明代后期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矛盾,即新兴的市民社会势力与腐朽的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要求变革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新兴市民社会势力的政治思想要求。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在我国台港学者中也有持政治主题说的,有的强调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气,反天宫是暴露玉帝统治的腐败,折射了当时明代社会的政治。 三、游戏

此说起源稍晚。清人叶昼伪托《李卓吾批评西游记》中说:“读《西游记》者,不知作者宗旨,定作戏论”。清末民初,冥飞在《古今小说评林》中认为:《西游记》“一味胡说乱道,任意大开玩笑,有时自难自解,亦无甚深微奥妙之旨,无非随意提起,随手放倒”“此等无情无理之小说,作者随手写之,阅者只当随意翻之,实无研究之价值也”。此说开了游戏说之先河。正式提出游戏说的是胡适,他在《西游记考证》中认为它“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隐藏,我们也并不深究”。胡适的游戏说后来遭到许多人的批判。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认为:“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在《中国小说之历史变迁》中又说《西游记》“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读它“但觉好玩”而已。这个说法,多少贬低了这部杰作的价值,所以难以苟同。说《西游记》有游戏精神尚可,因为它确实幽默、诙谐,但却是寓庄于谐,颇有深意。 四、哲学

旧序对《西游记》的主题有所阐释,谓其暗寓五行生克之理,书中人物皆有寓意,“其叙以为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称”,它开“心猿意马”说之先河,把《西游记》中与妖魔的种种斗争都视为心魔之争,揭示其中所蕴藏的一些哲理,后之论者多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幔亭过客在《(西游)题辞》中即云:“魔非他,即我也。我化为佛,未佛皆魔。魔与佛力齐而位逼,丝发之微,关头匪细。摧挫之极,心性不惊。此《西游》之所以作也。”谢肇淛将《西游记》的主题归结为“求放心”,此说在后世有极大的反响。当代学者吴圣昔指出:“全书虽然以取经这一宗教活动为题材内容,但它并不是歌颂宗教观念,它的主题越出了宗教观念的束缚,不仅仅是所谓的‘劝人为善’,而是寄寓着一个严肃的崇高的意图。作品整个形象描绘所体现的无疑是一曲追求美好理想的赞歌。”王齐洲则认为:《西游记》在强调“修心”的同时,又突破了王阳明心学的某些框框,表现出一种注重现实、肯定人欲的思想,并注意到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五、本组观点

师徒四人都因为曾经犯过错进而选择用求佛取经来洗刷罪孽,一路斩妖除魔,并不断深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增强集体合作意识,不断成长。成长救赎伴随着他们取经,甚至前世都已注定,西天求佛取经的历程就是他们成长救赎的历程。因此把主题理解为成长救赎是合适的。 宗教说和政治说在《西游记》中的显现比较集中。《西游记》形成于明代,那些将《西游记》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与政治相挂钩的学说都是无稽之谈。《西游记》中对天宫的描写,实际是对邓健层级制度的复刻。即使在前面,孙悟空大闹天宫,最后也选择了妥协。其实他的反抗只是迫于紧箍咒。最后成为了战斗圣佛,是孙悟空彻底的向权利投降。这样的情节是作者对黑暗势力的不满,但仍对王道抱有希望。而宗教主题却不如反封建主旨来的鲜明。 最后,这些主题仅仅是我们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揣测,最重要的还是对文学作品文本的解读和艺术鉴赏。 参考资料:

1、王纪人.成长与救赎——《西游记》主题新解[J].江西社会科学,2007,(12).

精心整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deb0fd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9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