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茅盾《黄昏》对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01-27 21:48: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季羡林、茅盾《黄昏》对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
季羡林,茅盾,黄昏,练习,答案

季羡林、茅盾《黄昏》对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黄昏 季羡林

①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他们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②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_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

③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④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⑤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淙的水声里;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⑥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⑦黄昏是寂寞么的,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也真地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

⑧走了,真地走了。现在再让我问:黄昏走到哪里去了呢?这我不比知道它从哪里来的更清楚。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文本二: 黄昏 茅盾

海是深绿色的,说不上光滑;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数不清有多少,喊着口令“一,二——一”似的,朝喇叭口的海塘来了。挤到沙滩边,啵澌!——队伍解散,喷着忿怒的白沫。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

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拍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气来的波浪。


风在掌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像个大眼睛,闪射着金光。满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跃。海塘下空隆空隆地腾起了喊杀。

而这些海的跳跃着的金眼睛重重叠叠一排接一排,一排怒似一排,一排比一排浓溢着血色的赤,连到天边,成为绀金色的一抹。这上头,半轮火红的夕阳! 半边天烧红了,重甸甸地压在夕阳的光头上。 忿怒地挣扎的夕阳似乎在说;

——哦,哦!我已经尽了今天的历史的使命,我已经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现在,现在,是我的休息时间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却也是我的新生气快开始了!明天,从海的那一头,我将成武地升起来,给你们光明,给你们温暖,給你们快乐! 呼——呼——

风带着永远不会死的太阳的宣言到全世界。高的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汪洋的太平洋,阴郁的古老的小村落,银的白光冻凝了的都市,——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两点三点白鸥划破了渐变为赭色的天空。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 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 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羡林的这篇散文以大朴无华为其主要特点,没有华彩铺陈,将一卷黄昏来去图悄然展示在读者面前。

B.文本一中多次出现“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的日色'这些意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作者正是想要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来唤起读者心理的共鸣。

C.文本二中作者对黄昏,不是孤立地直笔描写,而以大海为背景,以海浪色彩的变幻来烘托映衬、使深绿色的海、火红的夕阳、烧红了半边天的晚霞,交织、融合。

D.古往今来,一些骚人墨客,面对黄昏多抒发时光流驶、世代沉沦之感,如李义山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这两篇另辟新境,表达了对黄昏独特的感受,体现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7.关于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篇文章在写法上不落俗套。文本一着重运用了超凡的想象,用纷繁的景象编织了一幅疏密有致,清幽寂静的黄昏图;文本二通篇不着“黄昏”二字,而黄昏之态极其生动、鲜明。 B.文本二中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海浪的自然运动拟成人类的有规律步行,波浪跳跃着,翻滚着,喊杀着。

C.文本一第⑥段的画线句子从视觉的角度写色彩,写出了黄昏有一种幽美的轻适的阒静。听觉的角度写声音,写出了黄昏如梦似幻、朦胧微明的特点。

D.文本一第③段,作者把“黄昏”比喻成“轻梦”,写出了黄昏朦胧、美丽的特点“心上一掠”“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写出了黄昏短暂易逝,来去无踪。

8.文本一中,作者反复提到“黄昏给人们关在门外了”,这样说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6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e12ed1859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