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的四大神话

2022-12-14 00:12: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巴蜀的四大神话》,欢迎阅读!
巴蜀,神话,四大

每个地方都有它各自的神话传说,而在巴蜀地区之内,神话传说不但带有地方色彩,且更带有几分灵幻元素。杜鹃啼血、巴蛇食象、支机石与大石崇拜是巴蜀地区著名的神话,在巴蜀地区广泛流传。

“杜鹃啼血”



“杜鹃啼血”与“望帝化鹃”的神话有关。相传望帝是周朝末年古蜀国的一位君王,名叫杜宇,因教民种田,深得百姓爱戴,后来禅位隐退,不幸国亡身死,魂魄化为杜鹃鸟,暮春啼哭,直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杜鹃由此带上悲情色彩。再加上杜鹃鸟的口舌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牠啼得满嘴流血。而杜鹃鸟啼鸣之时恰逢鲜红的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便把这种颜色联想为杜鹃啼的血。因此杜鹃啼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悲愁的象征意境,常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

“巴蛇食象”



“巴蛇食象”则最早见于《山海经》原文为:“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意为古时巴地有一种大蛇能吃下大象,消化三年后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若吃下巴蛇肉,可终生不患心腹疾病。现今有学者对“巴蛇食象”作出不同的理解,认为其原意是指以蛇为图腾的巴人女子,与象为图腾的部落男子结合一事,并从考古学和民俗学上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但巴蛇食象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还是“贪心不足蛇吞象”这个成语。



“支机石与大石崇拜”



“支机石与大石崇拜”是巴蜀的古老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住在海边的人,每天看到大海潮起潮落。一天,他将一根做了记号的木头扔到海里,让它随退去的潮水向大海深处飘去。第二年,这根木头又随潮水飘了回来,这证明海潮的进退是以一年为周期的。这位探险家制作了一个大木筏,上面放了可供一年食用的粮食,登上木筏开始了他的探险。有一天,木筏飘到一条大河边,探险家看见有位女子正坐在织机前织布,便前去问这是哪里,女子回答:“你回去后到成都去问占卜算卦的严君平就知道了。说罢就给了他一块用来支撑织机的石头,叫他骑上飞回成都。这块石头就是成都著名的支机石(原来在成都城西支机石街,


现在放在文化公园内)。那位探险家在成都找到了严君平,叙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严君平说:“前些日子我夜观天象,发现有客星犯织女星,那客星原来是你哦!这当然是神话故事,但支机石却是古蜀人大石崇拜的遗物,古蜀人是崇拜大石的民族。

巫山神女



巫山神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叫做瑶姬,是炎帝的女儿,死后葬在巫山,后来成为了巫山的神。有关巫山神女的神话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大禹治水到了巫山段,因为遇到巨大的自然阻力不能继续开展治水工程,于是大禹向巫山神女瑶姬求助,瑶姬授予大禹治水的方法,因为瑶姬的帮助,巫峡的水患得以解决。另一个则是巫山神女会楚襄王的故事,传说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神女临去时说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从此“巫山云雨”和“阳台之梦”遂成为男女欢好的典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被引用。



传说巫山神女死后葬在神女峰。神女峰是巫山十二峰之一。十二峰姿态万千、重峦迭嶂,其中神女峰堪称诸峰之最。神女峰是伫立于群山中一块独立的巨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位站在云雾飘渺处的美丽仙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e3755d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3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