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凤凰的散文

2023-04-06 14:3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走进凤凰的散文》,欢迎阅读!
凤凰,散文,走进

走进凤凰的散文

三月中旬,一个晴朗的日子,我来到了誉满中外的湘西凤凰县城。

凤凰县城位于沱江西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通过两座混凝土公路桥和一座只供行人来往的虹桥和东岸相接。城分新老两部分。新城主要分布在西北面,是近些年建成的,街道宽阔,楼房气派,占了全城的大部分。古城在东南面,居沱江下游,紧贴江面。凤凰出名,凭的就是古城。

我找了家住宿的旅馆,撂下行李,溜过几条街便一头扎进了古城。

凤凰古城始建于明代,后来进行过修葺。城不大,范围才一二平方公里,周围过去有高大坚固的城墙环绕,并于东南西北四面分别开了大门和外相通。但几十年前这些都遭到破坏,现在仅东边挨江地段保存了几百米城墙,城门也只留下东、南两座——依然都高大雄奇,巍然挺立。古城周围的山水固然灵秀,但她之所以令人着迷,主要还在于独特的人文景观。

凤凰古城巷道多,弯弯曲曲的巷子不知有多少条。巷子都悠远深邃,互相联通。巷底一律用青石铺成,坦荡低平,光滑坚硬。有点湿润的石头泛着幽微的光,仿佛在向游客们暗示巷子所经历的岁月的漫长。巷子两边全是挨挨挤挤的房屋。房屋不高,多为平房,但也有两三层的,通通用砖木建造,盖黑瓦,样子古旧而简朴。巷子两旁虽也店铺林立,道上游人虽也络绎不绝,却没有别处街头的喧嚣与哄闹,处处透出平和、宁静的气息。迈步在这样的巷子中,脚下发出“咚咚咚咚”的清脆足音,伴着不知从哪里传来的悠扬的音乐的旋律,我心底不禁涌出来一种在历史的隧道里信步巡行的感觉

穿过四五条巷子,转了许多弯,走到一条叫中营街的小巷深处时,我眼前不禁一亮——一栋普通民房的门上方挂着一块木牌,牌上分明写着五个遒劲的大字:沈从文故居。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大师,我虽早知道他是凤凰人,但当无意间到达他故居时,还是感到十分意外和惊喜!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进入了沈从文故居。

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占地约六百平方米,分前后两进,有天井、正房、厢房、前室等十余间。据导游说,房屋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当时沈从文的祖父买下民宅拆除后修成的。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在屋中留下了不少印记,板壁都已古旧暗淡,门窗上的油漆和装饰物也都早已剥蚀脱落。尽管如此,房屋仍给人以小巧别致、古色古香和清静典雅的印象。房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按过去住人时的样子,摆放着桌、凳、柜、床等物什及其他家具,陈列着沈从文的种种遗物、文稿、著作。在正屋中央悬挂的一幅沈老画像前,我停下步来久久凝视。从他坚毅的面容上,从他沉静的目光中,我似乎看到了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人格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沈从文受到批判,被不公正


对待,但他并没有像有的人一样去迎合流俗写应时文章,也没有说违心的话语,而是撂下笔,转而默默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直到一九八八年去世。他逝世后,凤凰人们遵照他的遗嘱,怀着虔敬之情接回了这位忠实儿子的骨灰,把他安葬在故乡的土地上——沈从文的坟墓,据说离他故居不足两公里,就在沱江下游河畔的听涛山上,那里依山面水,绿树环抱,清幽静谧;他的坟墓没有坟冢,只有一块狭长的小草坪像他这种有着坚定信念和深邃思想的知识分子,无疑是我们民族脊梁的中坚!将要从故居出来时,我特意去购物处,买了一套沈从文的精品著作;我觉得,沈老的作品,不仅能帮助今天的人认识过去的社会,其实还蕴含着无限关于生活和做人的道理,是作者用心血凝结成的永不坍塌的文化丰碑。

房屋将来或许会消失,他的著作却永存,沈从文不朽!离开沈先生故居时,我难以抑止地频频回顾后面,心里反复说:“这是古城最美的风景!”

七拐八弯又走了一阵,我跟着人穿过城墙东门,来到了沱江边。

沱江的流水,平缓而清澈,江底长满水草,草中鱼儿穿梭。水边游客如潮,人头攒动;而贩卖小玩意的、照相的、出租苗家服饰的等各类人物,也都叫嚷得起劲。水面上,坐满游客的带篷子的小木船慢悠悠地滑行,艄公用苗家特有的语调高低起伏地唱着山歌,游客们则时而拉长嗓子应和,时而开怀大笑,气氛极为欢快。我学着别人的模样,小心翼翼地从立在水中的两行石墩——本地人所说的“跳岩”上走过去,来到了东岸。

东岸贴江也是一条青石街道,建筑和河那边差不多,但多开酒吧。这里的酒吧很有个性,凡客人喝酒后留下的空瓶,店主都用麻线系着挂在店外悬墙的粗绳上。几乎每家酒吧的墙外都挂着几行空酒瓶。酒瓶五颜六色,在阳光或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形成一道特异的风景。但这里最夺人眼球的景致却是对岸的吊脚楼和下游不远处的虹桥。

吊脚楼为凤凰城一绝。从古城城墙南端到虹桥桥头及虹桥下游很远的江岸,密密麻麻地排满这种楼房。它们有一两层的,也有三四层的,新旧相杂,而以旧的居多。楼房全是木质结构,一半立在实地上,一半搭在水面上。水面的一半,下面都用木桩撑着。木桩或竖立,或倾斜,江水汩汩地从它们周围流过,远远看去,都形如吊脚。楼头向江的一面,尽开着大大的窗子,或建着阳台。窗框中,阳台上,有的挂着红红的灯笼,有的摆着艳艳的花草,有的晃着灿灿的鸟笼,充满了诗意和韵味。楼上不时也出现品酒的游人和唱歌的姑娘。酒客们或三五成群,或双双成对,或一人独处,都是一边喝酒一边观赏窗前的景色,样子非常惬意。唱歌的姑娘多为楼上所住之人,有苗族的,有土家族的,也有汉族的,她们往往凭栏而立,对着江中唱着本地情歌或其他流行歌曲,声音甜美圆润,神态无拘无束,惹得船中和岸上许多游客纷纷应声搭腔。在离虹桥一二十米外的一座吊脚楼二层阳台上,站着一位二十来岁、身着苗家服饰的少女,她纵情歌唱,一连唱了好几首,逗得下面游船上一位小帅哥也开了腔,两人旗鼓相当,竟拉开架式对唱起来。动听的男女歌声在春风轻拂的江面回荡,引得船上和岸上的`拍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有几位被感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e474aa9d3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