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豪放词作中英雄气概的具体表现

2022-09-09 17:0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辛弃疾豪放词作中英雄气概的具体表现》,欢迎阅读!
辛弃疾,豪放,浅析,气概,具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辛弃疾豪放词作中英雄气概的具体表现

作者:彭旭红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年第14

要: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豪迈慷慨、沉郁悲壮,展现了一位矢志抗金的英雄的豪情壮志,也显露出一位失路英雄的悲愤抑郁。这种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感染了一代代华夏儿女。辛弃疾豪放词作中的英雄气概具体表现在其内容和题材的选取、景物的描写以及思想主题和感情基调上。

关键词:豪放;英雄;慷慨;悲愤;思想主题;景物描写

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自诞生起一直流于浓艳香软之境,其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的惆怅,故呈现出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情,是为婉约之词。及至北宋苏轼词出,始别是一家,另成一派,苏轼藉词发磊落纵横,驰豪放之襟怀,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格个性。其词突破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指出了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由是,词之豪放派确立,苏轼成为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创者。然苏轼之后鲜有以豪放之词著称者,直至南宋辛弃疾稼轩词出,东坡词风、豪放词派始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以气节自负,一意以恢复中原自任,始终把洗血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无比热爱与忠诚,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然而南宋统治集团的苟且偷安、妥协投降,导致英雄失路,壮志难酬,始终未得重用。当满腔热血,力图恢复中原,为国建功的理想在黑暗的现实中无法实现时,就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统观稼轩词的思想主线,英雄热爱国家和民族、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始终洋溢其间,而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悲愤之情也始终萦绕其中,并且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辛弃疾词的英雄特色首先表现在其词作的内容和题材选取上

词这种文学形式自隋以来,其内容、题材一直在春花秋月、家园闺阁、离别相思的尺寸范围内陈陈相因,三百年的词为艳料的樊篱,直到北宋才被以诗为词的苏轼冲破,从而开创了豪放一派,而真正将词发扬光大并有所建树的是辛弃疾。这一点古人已早有认识。清代周济在《宋四家词序论》中言道: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之处,万哲成绝句,而若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日而语也。辛弃疾将词的内容、题材进一步扩大,以国仇家恨为词,以壮志豪情为词,以艰难时事为词,以失路悲愤为词。辛弃疾用大气磅礴的歌词,书写波澜壮阔的抗金爱国之作,这也是辛词的主要内容。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词,其中激昂慷慨的爱国词是辛弃疾的主调,代表辛词的最高成就,也最能体现其词的英雄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辛弃疾词的英雄特色还从其词作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上表现出来

辛词中常常使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词人的情感寓含于所描绘的景物之中,通过景物的刻画含蓄地表现出词人的独特情怀。稼轩词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水龙吟》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如《满江红》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如《摸鱼儿?摇观潮上叶丞相》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又如《沁园春?摇送赵江陵东归,再用前韵》伫立潇湘,黄鹄高飞?摇怅雪浪沾天江影开”“都休问,看云霄高处,鹏翼徘徊。这些景物描写或开阔邈远,或壮观雄浑,或奇峻峭拔,或激烈动荡,或惊心动魄,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心襟摇动,都从侧面表现出词人炽热的爱国热情,豪迈的英雄气概,远大的胸襟抱负,悲愤的沉重心绪,烘托出一位空有豪情壮志,却落魄失意的悲情英雄形象。每每读来,这独具特色的景物中激荡的浓郁诗情总令人黯然神伤,感慨不已。

三、辛弃疾词的英雄特色更重要的表现在其词作的思想主题和感情基调上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一生力主抗战,抗金复国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悲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表现在对恢复统一的向往,表现在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表现在对胸怀壮志无处可用的难以掩饰的苦闷和悲愤,还表现在抒发报国之志时,展现出的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了悲壮的基调。因此,宋人刘克庄评价道: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辛弃疾虽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却也只得投闲置散,隐居山林,壮志难酬,可怜白发生。于是辛弃疾正如其学生范开所写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名自许,有将相之才,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慷慨悲歌,笔伐权奸,尽抒一腔抑郁不平之气。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边。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这都是他戎马生涯、英雄气概的写照。他上马是能征善战之勇士,下马是治国安民之栋梁。陆游赞其才: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他的才气胜过管仲、萧何。辛弃疾既是这样的英雄,同时,又把自己的英雄气概、伟大抱负、豪情壮志、审美理想全都寄托在他的词中,达到了人品与词品的完美统一。世人皆称辛词为英雄之词,是因为其词中常常出现刀、枪、剑、戟、弓、戈、甲等兵器,前所未有地描写了众多历史英雄人物。确实,所谓英雄惜英雄,壮士赞壮士。在辛弃疾的词中,反复称颂古代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如三国时的孙权、刘备、曹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字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如南朝宋武帝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开创汉业的高祖刘邦兴元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如汉将军李陵将军百战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贺新郎》)如飞将军李广射虎山横一骑,裂名响惊弦。(《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写这些英雄,既怀古言志,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之情和以英雄自许的豪情壮志,又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在历史大舞台上实现自我完成的伟大志向。除了崇拜英雄外,辛弃疾的词还常以英雄自比: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再次扬州和人韵》)自比年少得意之苏秦;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比赵国名将廉颇。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英雄事,曹刘敌自比曹操、刘备,这些具体鲜明的英雄形象,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无不体现出作者崇高的人生理想,无不显示出词人傲立人间的英雄豪杰的雄壮气概,称其词为英雄词,实至而名归也。

读辛弃疾的词感受的是风云气多,豪放气足,英雄气长。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正是这英雄之气决定了辛词之豪放风格,辛弃疾以气为词,其英雄壮举本身就充溢了豪情壮志,贯注于词则形成大包大举之豪气,这英雄之豪气,横贯古今,纵通四海,历八百余年,今人读之仍然惊心动魄,心旌摇曳,热血澎湃,不能自已。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第五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ea3dd3115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