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作文指导

2023-01-21 19:34: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作文指导》,欢迎阅读!
寓情于景,作文指导,言志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作文指导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行文写作总是要表达写作者的情感的,那么,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是作者行文抒发情感的重要方法。二者在写景之上有相似之处,其一都是直接描写某种景物,这里的“景”或“物”实际上都是个载体;其二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然而,二者也略有不同:

“寓情于景”则是写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文章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或句子,即议论句或抒情句。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所蕴涵的意义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

“寓情于景”所写景物一般是即时之景,都是具有临时性的特点,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物,注重的是“形”作者通常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托物言志”中假托的“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这种“物”的内涵精神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往往早就有的,而且带有一定的人格化色彩。比如梅的凌冬不凋,松的常青、坚韧,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菊的高洁等。

无论是“寓情于景”还是“托物言志”,在写作上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确定物象,把握特征,明确立意。 首先我们要选择“抒情”“言志”的物象,当我们选择了一种能够承载我们所表达某种思想认识或思想情感的事物作为自己抒情或吟咏的对象时,就准确地把握了这一事物的特征。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就选择了“白杨树”这一物象作为寄托之物。所“托”之物是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它伟岸、正直、朴素,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些象征了抗日时期我国北方农民的特点,与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相合。

二、拓展思路,展开想象,描摹事物。 在确立了“抒情”“言志”的物象与立意之后,就要对所选择的物象进行描摹。要展开思路,进行想象与联想,借助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或叙事、或描写、或议论、或说明,描摹出形神兼备的事物,使人耳目一新,如临其境,使文章的言志有依托。巴金的《灯》一文中的“灯光”可以给人带来光明这一立意之后,叙述了与灯光有关的三个故事: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我的心灵的灯光。并以此寄托自己对新生活的追求与理想的情感。

三、寄情于物,塑造“抒情”“言志”的艺术形象。

在描摹事物时,我们应该倾注自己的深情厚意,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这份真情,这样的所描摹的事物就有了思想、有了灵性,也就具备了典型意义,顺理成章地完成“抒情”“言志”的使命。如俄国柯罗连科的《火光》一文在描写了自己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乘船看到火光一闪时的兴奋与船夫的“远着呢”之后,就有一段抒情言志的议论“我不相信他的话,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月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这些黑夜的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乍一看,再划几下就到了„„其实却还远着呢!„„”作者用这一段议论就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之意表达出来了,合理地塑造出了“火光”的艺术形象。




学生佳作

晨曦 金薇

又是一个晴朗的晨。我披上外套,走出门去,看那深蓝的天空中,惟一一颗晶莹的星寂寞地守着它的岗位。多么的静谧!

我把目光移到远处的青山,在夜色里,它的轮廓不很清晰。白天时硬铠甲似的线条分明是被消融了。唔,如此一个威武的庞然大物竞这般妥协地屈服。它服气,我不服气!一股莫名的冲动让我久久地注视着它,一遍遍地辨认着,辨认着力量的曲线„„

哦,我好像找到了,是的,看,那蓝与深蓝的边界,那曲曲折折的线条。对,就是它。与我脑海中的印象一段一段地重合着。不是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容易分辨了!“哈,我成功了。”刹那的满足后,我小了会儿眼睛,释放方才凝视的酸涩,却任那阖着的眼皮内交相辉映着神采各异的蓝!

当我再睁眼时,刚才混沌的天地里像是突然打开了无影的灯,澄明主宰了空气。我的头顶仿佛有一块巨大的潮蓝色磨砂玻璃,它透出的柔光在一刹那盈满了天幕的每个角落。我的视觉正是落在了这样一种光影变幻的魅力之中,踟蹰着不知从何处着眼。

就在这时,东方的天泛起了鱼肚白。啊!在东边,正是那一脉绵延的青色山脊,在微露的晨曦里,它显出了钢铁的气度和天生的傲慢。“傲慢”,可不是么!你瞧呀,它把起始的神圣挡了个严严实实,却形如顺理成章,心安理得地挪都不挪一下,唉,难道„„难道我的“勇士”,你是要我深味这渴求和企盼的酸甜?

天空越来越亮,光影的交汇也愈加精彩。我欣赏着那柔的光与力的山的搏斗。真想大声地赞美,但口和脑却笨拙起来,不知该用什么词句来形容抗衡的美丽„„呀,仔细看,在那清澈的天际乍放出一道鲜艳的红光——它定是乘我思索时偷偷溜出来的!——不,不不,这儿可并不止一道。瞧,两道,三道„„突然有了那么多,多得我都数不清了。它们像潮水般涌出来,红色的潮水,不断地扩散、蔓延,饱含着无法抗拒的、热情的感染力,调和了天这边的大片蓝色。于是我头顶的几缕云丝也成了干涩的棉花,贪婪地吮吸着这红汁,直到通体透红了才罢。我放眼望着地上的视野所能及的一切东西,树木、房子„„它们毫不留恋地挣脱了星星的眼睛。统统换上了红衣。它们如此喜气,是为什么?不久答案就来了。是因为那位“红彻西方”的角儿——她因姗姗来迟而羞于出场,是被手中握着的万道红线强拽出来的,一点儿一点儿地露着她那赤色的圆脸。她这百般羞赧惹得我都不忍心再多看一眼。

过了好一会儿,我实在忍不住了,强烈的好奇驱使着目光偷偷朝她一瞟,“唉哟!”冷不防,数道纤细的金光刺来,条件反射使我迅速眯缝起来。于是,我自怨错过时机,只好尽情沐浴这暖和的金光了。这金光实在也不错,有一种亲切的气息,让我的呼吸顺畅,愉悦之情荡漾在心扉之间,不知不觉地赶走了最后一丝夜的冷气。

啊!这是多么美丽的黎明,多么艳丽的曙光,她伴着鸟儿们阵阵晨唱,为我们启开这新的希望!如果此刻能够许愿,那么我说:愿大地上每一颗玲珑剔透的露珠都折射出这晨曦的生机和希冀!

【评点】苏洵说过:“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晨曦”一瞬既逝,可谓难写之景,然而小作者却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把这一瞬变成了永恒,似乎一缕晨曦正从东方升起,将那晨光不仅写得千变万化、美丽诱人,而且充满力量、傲慢、生机、希望,犹如一位勇士。细腻地描写与精巧地议论,将晨曦渲染地美丽而动人,显示出了小作者很深厚地文学功底。(评点人:魏名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ef2a02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