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2023-01-07 02:29: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欢迎阅读!
会所,小康,面临,挑战,全面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还没有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始终存在: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未来经济增长目标的紧密结合。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未来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未来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2010年,实现GDP2000年翻一番,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力争全国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实现城乡环境清洁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客观地说,中国既存在相当严峻的环境问题,又存在解决环境问题、把环境保护与发展目标统一起来的优越条件。只要依靠和发展科学技术,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能够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环境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是我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期,我们面临的人口问题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逐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口调控体系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330‰和2583‰下降到1999年的1523‰和877‰,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人口数量将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增长,预计未来十几年每年平均净增1000万人以上,到21世纪40年代,人口将达到总量为15亿以上的峰值。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宠大的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人口总体素质较低的状况在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观,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给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了难度;流动人口增加、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及人口在不同地域间的重新分布,对传统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及相关人口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显现,人口与发展问题面临的复杂性依然存在。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工业化飞速发展并全面完成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从80年代初开始进入了工业化起飞阶段,并从本世纪90年代起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21世纪小康社会,将是我国全面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时期,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格外尖锐。纵观世界上已经工业化或大体工业化的国家,基本上都是以资源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耗来支撑、刺激其经济高速增长的。欧美一些老牌发达国家依靠掠夺殖民地度过了工业化阶段,日本等后期的发达国家依靠60年代廉价的国际石油资源度过了工业化阶段,而我国解决资源难题只能靠技术进步和加快结构的升级。因此,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度,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进入小康社会,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大能源消费,加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还在恶化,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

'.


.

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日趋萎缩,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草原地区的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樵采,有林地、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江、沿岸、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海水倒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生物资源总量下降;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珊瑚礁、红树林遭到破坏,海岸侵蚀问题突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第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的环境生态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现已签署和加入多项国际环境条约,制定了相应的履约方案。这意味着,中国要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履行责任。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热点,也是外交活动的重要领域。环境领域的“南北斗争”日趋复杂。据专家估计,到2030年,中国按目前能源需求,将成为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户。因此,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此外,我国的酸雨传输已受到周边国家的关注。珍稀濒危动物保护也上升为外交与贸易的争端,影响着我国的国际形象。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旗帜下,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环境壁垒”更加森严,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形势日趋严峻。

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目前处于环境压力上升阶段,2030年以前,我国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压力将日益加大,发达地区的污染有向落后地区转移扩散的趋势,估计到20202030年期间环境压力达到峰值。2030年以后,由于我国工业化过程基本完成,经济实力大大提高,经济结构转向高级化,能源结构得到优化,治理污染的技术和能力大大提高,环境压力会逐步缓解。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ef43d2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f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