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壁赋》挖掘苏轼的人生智慧

2022-04-13 11:18: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赤壁赋》挖掘苏轼的人生智慧》,欢迎阅读!
赤壁,苏轼,挖掘,智慧,人生

从《赤壁赋》挖掘苏轼的人生智慧

作者:孔令利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2020年第12



孔令利

《赤壁赋》的魅力往浅了说,是叙事的精炼,写景的优美吸引着人;往大了说,是它阐发的人生哲理散发着璀璨的光芒,让人流连忘返。文中借客人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人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璞归真的情怀,主客双方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面,当认识达到一致时,又合而为一,成为一体。

一、从课文看苏轼的哲学思想

苏子泛舟赤壁,饮酒作诗,快乐无比,然而客人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哀伤呜咽,苏轼惊问,这是何故?客人说这不是赤壁之战的地方吗?想当年曹公带领20万大军挥师东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浪滔翻滚,皓月在东,曹公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何等英雄豪迈,如今曹公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而当年引发曹公豪情万丈的长江和明月,就是我们眼前的长江和明月,为什么长江和明月能永恒地存在着,而人却不能呢?我也想长久地留在天地之间,却不可能,所以悲伤啊!苏子说你看到这长江水了吗?它不停地向东流啊流,它减少了吗?再看这月亮,他缺了圆,圆了又缺,他最终减少了吗?没有啊,所以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一刻不停地运动,人类也不例外,人死之后化为尘土,尘土为植物提供养料,人类又采摘植物的果实食用,再繁殖后代,如此循环往复;从不变的角度来说,这一刻就是永恒的存在,不会因为人的死亡而消失,再说人死了,化为尘土永远地留在天地之间,那也是永恒啊!

苏轼从变和不变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是马克思哲学一个重要的方法,即就是辩证法,苏轼并非哲学家,如何有这样的哲学意识呢?这不能不让人追本溯源。

二、追踪苏轼的哲学思想本源

苏轼的这种想法直接来自于庄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别人很不理解,庄子却说出了一番大道理:我的妻子如果往前推,她不是我的妻子,她是别人的女儿,如果再往前推,她只是一种生命的体征,再往前那她就是馄饨状态,一团气。现在她死了,又回到她的混沌状态,化为尘土,浮游于天地之间,成了一团气,又回到了他的本真,我为什么要哭泣呢?庄子的思想多么具有哲理思辨,把人类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苏轼继承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他也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无论活着还是死了,他都属于这个自然,即使死了,化成灰尘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往远了说,我们人类来自于空气、自然,死后又回归自然,化成空气,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这没有什么可悲伤的。

庄子还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我认为,这天地的“大美”不是不言,而是不能言;四时的“明法”不是不议,而是无法议,万物的“成理”不是不说,而是说不出。 世有大美而不言,本意表达人面对美丽的自然风景说不出话来,无话可以形容,或者美丽动人得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苏轼也说:“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认为天地间的“清风、明月”这是人间的大美,取不尽,用不完,那么就尽情享用好了。这种思想和庄子的思想几乎是一脉相承。苏轼身上有庄子的影子,这为他的人生开启了一扇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f313e9331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