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2023-02-24 23:2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欢迎阅读!
朱熹,理学,思想,简论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摘要: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思想代表了儒学极大成就。通过了解朱熹的生平,掌理学的开创、奠基和集大成三个发展阶段,把握朱熹关于“理”与“气”,“理”与“生生”等理学内容,从而更好的理解其理学思想。 关键词:朱熹 理学 儒学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他创立的儒学理论体系在以儒学为基础的同时,吸收了佛家和道家的优秀思想。其四十年呕心沥血的代表作《四书集注》被列为法定教科书,直到现在仍是我们学习《四书》的注疏重要经典来源,其理学思想更是代表了儒学极大成就,要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朱熹本人及其深刻的理学思想。 一、朱熹的生平介绍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生于1130年,卒于1200年,祖籍江西婺源。他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逐渐奠定了其理学思想基础并开始独立探索哲学,逐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朱熹在总结以往哲学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其独立而宏大的理学体系,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被世人尊称为“朱子”。其撰写的《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其河洛先天思想。其文学代表作有《菩萨蛮》、《南乡子》《忆秦娥》等。其中《菩萨蛮》最具特色,该词以回文展现,构思精巧别具一格,表现形式新颖,内容巧妙融合又独具意蕴,足见其夯实的语言功底。 古人称“周东迁而夫子出,床南渡而文公生”。朱熹作为我国封建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理学思想对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现象作出了合理阐释,自宋朝晚期至清朝末期始终被认定为官方哲学,颇具影响力,且拥有不可撼動地位,达到顶峰。朱熹之所以能够取得赞誉极高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除了他个人的勤学苦练及天份相关外,也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朱熹自幼发奋学习,立下鸿鹄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称赞朱熹“进掌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朱熹虽然仕途坎坷,但他始终坚持做官清廉有作为,一生致力于理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且极力推崇用理学思想治理国家,但却始终不为当道者所正视。朱熹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更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持之以恒地传道授业,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发展,无论在理论层面或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二、理学的发展阶段

朱熹理学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大致历经了以下几阶段:

第一,北宋庆历年间,是其理学的开创阶段。周敦颐被朱熹推为理学开山,周敦颐虽然并不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参与者,但他为如何开辟出入佛道的正确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并以“太极图”为框架,融通了《易传》、《中庸》及佛、道思想,论述了儒家一系列重要范畴,其中“性与天道”成为理学讨论的重要主题。朱熹作《周子赞》曰:“道丧千载,圣远言湮。不有先觉,孰开我人?书不尽言,图不尽意。风月无边,庭草交翠。”第二,熙宁前后,是其理学的奠基阶段。关学张载和洛学的程颢、程颐被视为理学的奠基者。主要是在“道体”之上,前者将“气”视为本体,后者则将“理”视为本体,并对“理”和“气”这对重要范畴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论述,奠定了追求“所以然”、“所当然”的重要基础。程颐提出两句口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朱熹对“进学则在致知”领悟深刻,格物穷理,终身信守不渝。在哲学伦理化和伦理哲学化两方面,三人充分阐述了伦理学的统一,提出了宋明理学的基本命题,性即理或天人合一,包含“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等内容。第三,南宋时期,是其理学的集大成阶段。理学在经历了北宋时期的发展之后,在南宋时期名家辈出,如:朱熹、吕祖谦、张拭三人被称作南宋三贤。尤其朱熹在以儒学为基础的同时,更吸收了佛家、道家及诸子之说中的优秀思想。他最推崇程颢和程颐,指出:“程夫子兄弟者出……续夫千载不传之绪”。他本人不仅丰富了哲学基本内容,并将其推向更宽泛的领域之内,详细辨析了其中的重要基本范畴,揭示其中存在的关系。由此推向了哲学的更高阶段。 三、理学的基本内容

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看,朱熹的哲学是以儒学为基础的同时,继承了二程的思想,并吸收了佛家、道家及诸子之说中的优秀思想而建立起来的。朱熹将“理”这个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范畴上升为世间万物及人类社会存在所依附的最高实体,覆盖了包含哲学、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在继承古代哲学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新的哲学范畴。 “理”与“气”。这是朱熹哲学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后有性;必稟此气,然后有形。”朱熹所阐述的理是形而上者,远早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他认为理是事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也是伦理道德层面的基本准则。他又将理称为太极,认为理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气也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范畴,位于理之后,是形而下者。气是有情、有状、可追溯的,且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是铸就世间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产生于理和质料二者的统一。朱熹提出理与气二者的关系是有主次之分的。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因为理生气并寓于气中,而气为客为后,则是属于第二性的。理气论是朱熹在吸收了周敦颐、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以及兼收佛、道各家思想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宏大哲学体系。其中的核心范畴正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的历史观以理气为骨架,以理势为经络,以具体问题为血肉,逐层展开。天理是朱熹处理历史问题的基点,与理不离不杂的气则是他处理相关问题的另一要素,理气关系构成了其理解历史世界的“子午线”。朱熹对于诸多历史问题的处理,都要从这一关系构成的基本问题来展开和理解。理气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则是“理一分殊”,这是历史世界的基准构架与模式,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都可以看作是理一的分殊,是理通过气具体展现的图景。理势关系则是理气关系的具体化,它阐释了历史中“变”与“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f57e025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b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