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之感想

2023-01-15 08:35: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校合作之感想》,欢迎阅读!
感想,合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在家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与呵护,让部分孩子形成任信、不爱劳动、心胸狭隘、缺乏宽容、不懂感恩、纪律观念不强、自我约束能力差等不良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再婚、违法犯罪等问题型家庭的增多,又造成许多孩子心理的不健康、不愿与人交流,自卑情绪严重,甚至作出一些过激行为,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就推向了学校,构成了学校德育的特殊群体。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孩子学习很棒,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有的孩子在学校是个乖娃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个不争的事实,来自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给学校德育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困惑。因此如何切实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是当前德育面临的富有挑战的新课题。

一、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切实增强家校合作效能

有效的德育肯定是植根于学校与家长双方对家庭的理解以及对学生教育任的看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性格、言语、行为、价值观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形成。如何使家长认识自己的德育责任,认识家庭德育生活化,渗透性的特点,把家庭作为对孩子实施德育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于什么样的家庭,把握时机鼓励家长学会采用必要的方法进行家庭教育而学校往往缺乏能够指导家庭教育的教师,使得家校合作变得艰难。

1.了解家庭,认识家庭教育的多样性。

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经历着同样的学校教育有的孩子会学坏,有的却没有?关键在于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里,从小接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影响。现实生活中孩子选择什么、追求什么,家庭教育起到很大制约作用。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带着他们在家庭的经历的烙印,所以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为了了解学生,必须了解他们的家庭。如果了解家庭,认识家庭的多样性,我们就有可


能遇到各种障碍。了解家庭,认识家庭的多样性,是学校和家庭建立建设性关系的核心。

2.转变观念,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子女所经受的教育主观选择的倾向显得越来越明显,教师单向的、传授式的、高高在上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已经不适应家长的需要,缺乏交流,许多教育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心态来欣赏父母所做的努力,我们还要记得绝大多数父母多爱他们的孩子,且希望孩子们做得最好。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与家长应该更多地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从而成为真正的伙伴关系。教师与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而这一定也能促进相互之间的尊重、理解、信任,也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协作、相互依靠。

二、形成家校教育的共同价值观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时,家长必须成为团队的一员。一个真正的团队,定有着共同的价值观。针对新时期的少年儿童平时有着蜜一般的生活,在家里他们都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弱、学习依赖性很强,在班集体生活中自我为中心,行为较自私、缺乏责任感的共性问题。我们创造性地实施“小主人活动”,引导学生在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班级小主人、做家庭小主人、做社会小主人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主人意识,逐步掌握做主人的本领,体验和发展做主人的情感,培养生动活泼、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小主人。在德育校本课程研讨推进过程中,因为有了家长的参与和价值认同,明确了活动的目标,了解活动的意义,所以即使孩子怕苦、怕累、怕脏,家长也肯定会鼓励孩子、积极支持孩子,有的家长还协同孩子一起完成参与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活动不仅逐步养成孩子工作的责任心,还培养了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集体观念、自信心和责任感得以形成的好机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f62db0585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