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个人成长心路历程感悟

2022-05-24 17:52: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精选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个人成长心路历程感悟》,欢迎阅读!
心路,历程,追寻,感悟,自我

摘要:以马拉默德小说《伙计》中男主人公弗兰克为个案研究对象,从拉康镜像阶段理论中主体理想自我及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来解析弗兰克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从而提示出“他者”在自我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弗兰克;拉康;镜像阶段;理想自我;他者 一、引言

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是美国著名的犹太小说家,与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等比肩而立。其小说《伙计》一问世就受到各界的欢迎和好评,为作家奠定了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并为其赢得了罗森萨尔奖和达洛夫纪念奖。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意大利裔青年为了发财而抢劫犹太人的店,事后良心受到谴责,主动提出在店里帮忙;在这位犹太店主勤劳和善良的感化下, 主人公获得道德上的成长, 在小说结尾处,他主动割去包皮, 成为一名犹太教徒的故事。国内外大数学者对于这部小说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犹太性及道德的研究上,也有少量作品是从原型理论及文化同化来研究此文章。

笔者对所要研究的作品《伙计》进行细读和分析发现,整部小说主要围绕主人公意大利青年寻求自我的心理历程进行描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与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理论,即主体理想自我,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和主体真正自我认同的三个阶段相吻合。故本文将运用拉康镜像阶段理论来分析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历程。 二、理想自我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自我形成的原型,人的自我认知主要发生于出生后的6-18个月婴儿,在这一阶段产生最初模糊的自我意识,逐步能在镜中辨认自己的形象。前镜子时期里,婴儿的身体体验还没有整体感或统一感,对主体的认知尚处混沌支离破碎的状态,婴儿在镜像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并且与之认同这种认同的镜像只是一个虚幻的存在 然而主体却通过在这种想象中的自我认同把想象中的我内化成自我获取一种理想的身份。①《伙计》中男主人公弗兰克在刚到美国时

1


就处于镜像阶段的前镜子时期,对自己认同的完整影像其实是他“理想的我”这种理想的我还处于想象秩序中,是非真实的。他放弃在建筑里的生活,积了点钱,买了一支枪,只身来到美国东部。他以为到了美国就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仅有钱,有夜总会,还有姑娘。但他殊不知,二战之后,人们的精神,道德,价值堤坝受到严历冲击,许多社会问题在美国日渐尖锐。当时美国社会物欲横行,人人都做着美国梦,都梦想发财,获得物质财富。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年轻人也做着同样的“美国梦” , 被欲望之火燃烧着。然而, 他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呢?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没有事业基础,如何才能成功?而且作为一个外来人还要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与歧视。他沉溺于自己幻想的世界里,不知道残酷的社会现实。

现实中的我与镜像中的我之间的鸿沟,使人永远无法摆脱幻想之境,也无法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弗兰克始终认为自己其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从狂想中突然领悟,他之所以过这样的生活,只因为他以往不知道自己天生要干一番大事,注定要过截然不同的大好日子。仿佛在这理想的秩序里,他可以发现真正的自我。“于是当他考虑今后该干什么的时候, 他产生了另一个强烈的念头: 他天生是个罪犯。……靠犯罪, 他可以转变运道, 闯荡一番, 过王子一样的生活。他一想到抢劫, 拦路行凶,必要的话, 就杀人,就快活得浑身战栗, 因为他一直渴望自己发财, 让人受苦, 而每一个暴力行动都有助于满足他这一渴望。”② 所以在波士顿晃荡几天后结识了无奈沃德·米诺格,两人决定抢劫犹太人店铺,希望通过抢劫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际上,弗兰克所谓的理想自我,只是他自我中存在的一种潜在危险,这种理想自我使他走上了抢劫的犯罪道路。在抢劫时,他可怜老犹太人,给他倒水喝时,看到一面镜子,但他不敢直面镜子,总觉得镜子里有什么东西似的,所以他总是躲避镜子。这面镜子映射着弗兰克主体,而不是他理想的自我,使主体与理想自我开始分离。就是这个时期人的所有知识决定性地转向到通过对他者的欲望的中介中去,还将它的对象物建成在通过他者竞争造成的抽象同值中,并使‘我’ 成为这样一个机构,对它来说所有的本能冲动都是种危险,即使这种冲动满足了自然的成熟。③由于镜子的作用,导致他的灵魂开始骚动,内心世界进行激烈的斗争,最后决定去他抢劫过的店铺替犹太人帮忙。

2


三、“他者”影响

福原泰平说过,为了拥有自我,一个人必须与他者接触,这是一个从外界的镜子影象中得到认同的过程。在拉康看来,幼儿要想从自身与世界的不协调中摆脱出来,从被肢解的自己的恐怖中逃出来,开辟出内在的永恒性,就必须与外在的他人相联系。婴儿正是依靠这个外在的他者来建立自我意识。④

弗兰克与莫里斯的交谈中提到:“我生下来才一个星期,我妈就死了,埋了。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的脸,连照片也没有。五岁那年,父亲也离开我远走高飞了。⑤因此主人公在内心深处,其实一直在寻找属于他的他者。这个他者可以理解为一种隐喻,如母亲的目光、父亲的权威、与朋友和社会的交往接触,他人对我的认可和评价 以及语言中的我无形中对自我的塑造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来到莫里斯店后,作为“他者”的莫里斯一直影响改变着他。莫里斯工作勤奋, 为人厚道, 常赊帐给一些根本还不起钱的穷人。 在小店几乎难以维持时, 他打算卖掉小店, 但又不想坑害别人,如实地告诉买方小店糟糕的经营状况。莫里斯的高尚道德一直触动着他,感召着他。每次跟莫里斯推心置腹交谈后,总想“把过去的一切全是错的,一吐为快,从他身内清除,换取一点恬静,一点安心,好换一个开端,把至今还没有散发着奇臭的过去的开端换掉,趁这种臭味还没窒死他之前改变他的生活。⑥他逐渐感到自己原来理想自我的破碎及不完整,激发了他强烈的完整性欲望。而这种完整欲望的驱使的自我是主体与他者认同的产物,而作为他者的形象是主体的想象以掩盖主体自我的不完整性。⑦莫里斯这块“镜子”使他开始厌误自己过去的行为,并为之感到愤怒与羞耻。以至都不感在镜子前正视自己,生怕看到过去丑恶的自己。“他怕照镜子,担心它会碎裂而掉进水斗里,他象上足了的弦,弹簧一松,就会转上一个星期,他随时都会对自己勃然大怒,他这种日子里,他最最难过,尽力想掩饰自己的心情而感到痛苦。”⑧“他者”莫里斯一直扮演着弗兰克精神父亲的角色,促使他渐渐摆脱理想自我状态,从而重新认识自我。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f965b3ecf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