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中的最后一环 ——作为社会哲学最终链条的社会工程哲学(一)

2023-03-06 04:26: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范式中的最后一环 ——作为社会哲学最终链条的社会工程哲学(一)》,欢迎阅读!
一环,哲学,社会,范式,链条

范式中的最后一环 ——作为社会哲学最终链条的社会工程哲学()

摘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从古希腊时代一直走到今天,成为一门贯穿整个人类发展史的经典学科。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形而上的、完全抽象的哲学研究范式已经不再为哲学工作者们所热衷,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贴近社会脉搏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哲学研究范式。如果抛开学科划分的方法,当前哲学门类主要包括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两大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分别与科学技术、程挂钩,形成自然科学哲学自然技术哲学自然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技术哲学社会工程哲学六个子系统。其中各个子系统都可形成其完善的理论构架,包括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历史观和方法论。学界曾有争议的是社会哲学中的两个环节——社会技术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根据笔者了解,社会技术哲学现已无需再用文字为其正名,从20038月《社会技术哲学引论》1]一书出版至今,已历时三载,其间沈阳师范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田鹏颖教授还独立出版了《社会技术哲学2]一书。可见,社会技术哲学早已为学界普遍认同。因此,目前学界争论的焦点则是在社会工程哲学这一环节上。的确,所谓的六个子系统中,曾唯有社会工程哲学构架模糊,体系不健全。然而随着2006年田鹏颖教授的另一力作《社会工程哲学引论》3]的出版,让我们重新从本体论、方法论、批判论、认识论、价值论、创新论等多个角度来审视社会工程哲学笔者力求以最为精炼的语言,哲学研究范式的角度入手,剖析作为社会哲学链条中的最后一环——社会工程哲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工程社会技术范式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周到今天,21世纪哲学发展走向问题成为哲学界关注的话题。在哲学走向问题研究中,众多观点,各有见地。如有的强调哲学的发展在于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在于联系实际,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加以发展;有的从哲学自身逻辑的合理、体系的完整严密预测哲学的未来;有的则从中西哲学比较和哲学史发展的角度来推断哲学发展的趋势;也有的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依据,提出唯物主义发展的新形态等等。所有这些,都从某一角度提出了新的见解,使得问题的探讨走向深入,但又各有其片面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形而上的、完全抽象的哲学研究范式已经不再为哲学工作者们所热衷,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贴近社会脉搏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哲学研究范式。一、科学视角下的哲学范式

1962年,库恩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科学革命的结构》4],它是作为由维也纳学派的卡尔纳普等逻辑实证主义学者为主的统一科学国际百科全书编委会编辑的《统一科学的基础》列丛书的第二卷、第二号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的。库恩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科学不是连续性的、积累的进步过程,而是范式的间断性转换的结果;范式之间有着不可通约性。库恩所讲的科学指的是常规科学常规科学就是按照某个范式解决难题的活动。它的进步过程是这样的: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库恩认为,科学发展不是靠知识的积累而是靠范式的转换完成的,一旦形成了新范式,就可以说建立起了常规科学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度,便是成熟科学通常发展模式。”v可见范式是库恩有关科学革命思想中的核心观念。

显然,用范式来描述哲学发展与用范式来描述科学发展具有相似性,本文立意即在于此。果抛开学科划分的方法,当前哲学门类主要包括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两大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分别与科学、技术、工程挂钩,形成自然科学哲学、自然技术哲学、自然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技术哲学社会工程哲学六个子系统。其中各个子系统都可形成其完善的理论构架,包括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历史观和方法论。每一个子系统都不是平行前进的,基本上都经历了库恩范式中的各个阶段。相信对自然科学哲学自然技术哲学自然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的常规科学性质大家已经没有异议了。学界曾有争议的社会技术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这两个子系统,则需要进一步讨论。二、作为常规科学的社会技术哲学


其实在中国哲学界还在争论是否存在社会技术的时候,日本已经建立了社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开始开发和使用社会技术了。2000年,日本内阁会议决定调整其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重点就放在了科技与社会、社会技术。同年,日本科学技术厅提出建立社会技术研究平台。日本学者眼中的社会技术的基本概念是:为解决社会问题,使社会顺利运行的技术。这里所说的技术,不仅仅指工程学上的技术,也包括法律、经济制度、社会规范等全部社会体系(的技术)。利用科学技术解决问题是有效的,但只有科学技术,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通过将科学技术成果与社会制度完美结合所创造的问题解决方案,就是社会技术。作为社会技术研究对象的技术具有如下特征: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的技术;通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技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作用的技术。社会技术研究的两个基本理念为:从俯视的角度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以解决跨学科领域的问题为目标;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灵活运用一切能够运用的知识(例如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

社会技术社会技术哲学,中国哲学界的认识并不一致。有赞同、支持、鼓励,也有犹豫和怀疑。近一个时期以来,赞同、支持、鼓励、研究和使用社会技术的学者、著述多了起来。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指出:社会技术的研究是近年来新兴的问题,它认为存在一种与自然技术相对的社会技术,把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的关系以及组织管理、社会管理等原本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看成一种技术现象,统摄在社会技术的范畴之下,它为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应答方式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新思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工程哲学专家李伯聪教授认为,作为对象的社会技术是实际存在的,社会技术这个概念和术语也是可以成立和可以使用的,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技术或方法,无论多么美好动听的社会科学理论都只是海市蜃楼和空中楼阁。沈阳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田鹏颖教授于2005年出版了著作《社会技术哲学将社会技术的概念定义为:社会主体改在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这在中国技术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此,如果我们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成为社会技术哲学的前科学时期,那么从20038月《社会技术哲学引论》一书出版至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社会技术哲学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向常规科学的转换。正如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的梁波博士所言:现在早已不是什么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怎么用的问题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fad3eb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