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滨江区域建筑规划

2022-08-11 00:06: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重庆滨江区域建筑规划》,欢迎阅读!
滨江,重庆,区域,规划,建筑

小议重庆市主城区滨江地带建筑规划

小议重庆主城区滨江地带建筑规划



重庆因其主城地势起伏不定,素来以“山城”著称,却鲜少有人知晓重庆尚有另一古称——“江州”

处于嘉陵江、长江两江交汇之地的重庆,主城区东、南、北三面环水,是一座典型的滨江城市,绵长的滨江地带为重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江景岸线。又因缙云、歌乐两山遥遥在望,各类建筑随地势起伏错落有致,山光水色相映成趣,造就了重庆独具特色的山水城市滨江景观。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滨江道路的建设,重庆滨江地带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除原有的交通功能得到加强外,居住、娱乐、商业等功能一一凸显并日趋完善,与此相伴的,是规模日益扩大的滨江地带地产开发。由于人类与生俱有的亲水性,自古以来滨水而居都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居住环境,这也正是江景房成为身份地位象征、近年来大受追捧的缘故。滨江区域房地产的迅猛开发,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仅以重庆主城区建筑密度最大的渝中区滨江区域建筑为主要观察对象,从滨江地带建筑规划入手,小议重庆主城区滨江地带规划存在的问题。



重庆主城区滨江建筑规划存在的问题



据我的观察,重庆目前的几个主要滨江区域中,渝中区滨江区域的建筑规划问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大量滨江建筑过高,阻挡景观视线。

在高额经济利益驱使下,重庆主城的滨江区域修建了数量众多的高层建筑,渝中区由于用地紧张表现尤为明显。滨江地带大量的高层建筑一方面阻挡了后面陆地建筑群的景观视线,另一方面使得沿江景观立面平板层次单调,建筑群天际轮廓线与环境极不协调,大大降低了对岸景及鸟瞰景的观赏性。

此外,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滨江建筑过高密度过大阻碍了水陆风流动,减弱了城市其他区域与滨江区域间的空气交换,不利于空气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

渝中区沿嘉陵江地带高密度高层

二、建筑紧逼水岸,挤压滨江开放空间,缺乏绿化带。

只有更近没有最近,这就是重庆滨江建筑与江面距离的写照。滨江建筑密度过高,导致滨江区域除道路外无更多绿化空间,不仅破坏了江岸原来的生态环境和植被,还不同程度挤压甚至割裂了滨江地带非常重要的人工绿化带,减弱了滨江绿化带调节湿度和气温的功能。这一点在渝中区的嘉陵江滨江区域比较明显。

此外,建筑紧逼水岸挤压了滨江开放空间,减少了大众进行亲水活动的公共空间,降低了滨水地带对人群的亲和力。少数高层楼盘直接沿江修建,导致江景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私有化,违背了滨江建设的共有性原则。

渝中区沿嘉陵江地带部分建筑紧逼水岸

1 3


小议重庆市主城区滨江地带建筑规划

三、缺乏统一规划限制,沿江建筑群体风格、色彩混乱,景观缺乏连续性系统性。

由于前几年过度重视经济利益,忽视了对滨江建筑外观、 高度、建筑密度、建筑水陆后退距离等的限制,目前重庆滨江建筑立面形象风格、色彩混乱无序,沿江绿化带凌乱断裂,江景观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弱化了与周边环境配合的效果,坏了立面整体的和谐性。 四、对反映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不够重视,破坏了滨江景观的在文化上的延续性。

除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在旧城改造中受到了保护和修缮外,渝中区滨江地带大部分比较破旧的民俗 建筑和古老街巷都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衰落和覆灭,被崭新却 色彩混乱 单调的高层建筑代替。



重庆主城区滨江建筑规划建议



针对以上四点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其他城市类似情况,我对重庆主城区滨江地带建筑规划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全面统筹,合理规划,加强滨江建筑形态控制,避免江景资源的私有化。

在规划中控制滨江建筑形态主要是综合考虑控制以下三个建筑规划指标: 一是要控制滨江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一般情况下离江越近建筑密度应当越小,以保证滨江景观的通透性和空气的自然流动。参考资料表明滨江建筑密度应控制在25%-35%以内。

其次,可以通过控制滨江建筑高度,突出标志性建筑,营造丰富立体的景观层次,打造流畅优美且与环境和谐的天际线。比如说建筑高度可由沿江大道向纵深逐渐增加,以增加滨江城市景观的层次感和纵深感,还可增加滨江区的观江空间;而临江平行线上,则可以低

渝中区天际线增加控制点前后对比

层、多层为主,点缀部分中高层建筑,形成起伏变化的轮廓线。此外南京燕子矶对建筑高度和景观规划的控制以及在沿江岸线划定禁建区的做法都是值得重庆借鉴的。

再次,应当在结合滨江建筑高

结合地势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以营造景观层次

度并尽量保证连续性的前提下, 制滨江建筑后退蓝线。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滨江开放空间绿化及活动用地需求,给市民保留更多的休闲、锻炼和娱乐空间,增强了滨江规划建设的亲水性;一方面也避免了江景资源的私有化。

此外,在重要的滨江区域,使建筑群围绕开放的滨江空间,可营造强烈的归属感、领域感、标志感,如朝天门广场。

二、因地制宜,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地方特色。

对江岸的利用,应该是保护性的利用,遵循自然生态的规律,保护沿江湿地,保护自然江岸的原始风貌,这一点可以同滨江建筑后退蓝线的控制相结合,在地产开发中尤其需要

2 3


小议重庆市主城区滨江地带建筑规划

注意。

除了自然江景外,沿江的历史文脉也是价值极高的稀缺资源,因此在滨江规划和开发中要重视对城市文脉的保护,比如对湖广会馆的修复。此外还可在新的滨江建筑中适当加入地方元素,突出城市个性和地方特色,在这一点上渝中区突出了重庆吊脚楼特色的洪崖洞是很值得借鉴的。 三、建立完善的规划决策体系,保障法规制度的落实。

在规划方案的设计制订过程中,政府除整合官方资源、统筹规划发展外,还应当健全规划制度,建立洪崖洞 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保障规划的制订和落实。

滨江区域的建设影响着城市的形象,涉及大众利益,因此除了完善政府决策体系外,应当广泛运用民间力量,在政府体制和媒体的支持下,在规划方案的评议中,引入公众参与,以促进民众与政府的交流,监督政府行为,促进和保障规划的落实,保证规划方案符合大众利益。这一点在关系重大、涉及面广的规划中尤为重要,07年底发生在厦门的项目选址事件就是有民间力量介入的一个很好的正面例子。

小结

城市滨江景观是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珍贵结晶,凝结着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一座城市重要的绿化区域和观景休闲地带,是最能充分展现城市规划、城市形象、城市独特文化内涵的重要区域。无论是因过度追逐经济利益还是仅仅因为缺乏完善的规划体系导致了滨江地带规划的失误,都会对城市的发展造成巨大的伤害。

然而历史毕竟是在不断前进的。在最近两年,我们很欣喜的看到重庆在滨江地带规划方面的改善,比如说对牛滴路的建设,比如说06年由市规划局总工办与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共同编制的《重庆市主城区滨江地带规划建设模式研究》中提出的第四代滨江路规划设计模式及其对滨江建筑限高的建议,等等。前段时间又传来了新任市委书记薄熙来计划投入1000亿进行旧城改造的消息,我期待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庆市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城市滨江地带的科学规划,使古称江州的这座山城展现出现代江城的美丽风貌。

参考资料: 1《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重庆主城区滨江开放空间环境景观研究》,姜凌著,2005年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具体出处缺失。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013e9828762caaedd33d4a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