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战时期的第一次宪政运动

2022-12-29 07:2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抗战时期的第一次宪政运动》,欢迎阅读!
抗战时期,宪政,浅析,第一次,运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抗战时期的第一次宪政运动

作者:高顺涛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11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

摘要:1937 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日矛盾迅速上升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随着形式的发展,国民党一党专政体制开始有些松动,其对内的高压政策也得到了许多的改变。在这一时期,作为第三种力量的中间党派也开始活跃并走向联合。他们积极倡导宪政,迫使国民党做出实施宪政的许诺。虽然后来,国民党政府以抗战时期难以召开国民大会为由而告吹,但是第一次宪政运动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并使人民的宪政意识得到提高。 关键词: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时期,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第一次高举起的民权主义旗帜唤醒了国人心中的宪政意识。从那时起,中国人民为实现心中的民主宪政之梦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而19399月到19409月,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携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宪政运动,则规模空前,在当时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并使人民的宪政意识得到了提高。 一、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发起

实现法治下的民主政治,不仅是社会各阶层的迫切愿望,也是抗战形势的迫切需要。193812月,汪精卫叛逃事件的发生,使推进民主,更充分地动员人民力量团结抗战,变得更为迫切。在这种背景下,在19399月间召集的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四次大会上,实施民主便成为主要的议题。

这次参政会上,国民党元老孔庚领衔与58人联名提出《请政府遵照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定期召集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开始宪政案》。该案提出抗战军事需长期努力,建国工作必须同时进展,故建议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开始宪政

1939 10 1 日,由救国会、第三党、职教派、乡建派,青年党、国社党及无党派参政员张澜、褚辅成、沈钧儒、莫德惠、张申府、王造时、章伯钧等二十五人在重庆发起宪政座谈会。为了切实推进宪政运动,在1939 11 19 日举行的第四次宪政座谈会上,在沈钧儒主持下,决定成立重庆各界宪政促进会,并推举沈钧儒、董必武、孔庚、黄炎培、章伯钧、左舜生、史良等八十五人组成筹备委员会。 二、国民参政会的期成宪草

期成宪草是在罗隆基等教授派参政员的修宪草案基础上形成的。而这个修宪草案最主要的内容,是设计了一个在国民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国民大会职权的常设机构——“国民议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鉴于政府权力足以借助战争的需要而无限制地膨胀,提出设立这样一个监督政府、防止其滥用权力的机构。

1940320日,宪政期成会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其间,宪草修正意见除民间团体自发提出者外,正式由参政员提出的有八件。会议经过十天讨论,就原案或存或改或补或删,8147条改为8138,名为《国民参政会宪政期成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之修正草案》(即简称的期成宪草”)

《期成宪草》虽参照了各种意见,但更倾向于昆明宪草,即增设了中央与地方一章,取消了五五宪草有关教育的规定,只是把国民大会常设机构的名称由国民议政会改为国民大会议政会。《期成宪草》对五五宪草的最大修正,是它缩小了立法院的职权(立法院成为纯粹意义上的立法技术部门),扩大了国民大会的权力,这样,总统及行政部门的权力便受到议政会较多制约。《期成宪草》是在中间党派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制定的,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战时中间党派在这场宪政运动中对中国宪政模式的设计,反映了他们要求参与国家政权以打破国民党党治体制的政治心理。

三、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失败及经验教训

194041日国民参政会一届五次大会在重庆开幕,宪政问题是主要议题之一。5日下午,本次大会正式讨论宪政期成会历时数月所提出的宪草修正案,由国民参政会议长蒋介石主持,各党派参政员140多人以及特别来宾、国民党一些党政要员等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立法院长孙科首先报告五五宪草的起草经过,并强调说它是以建国大纲为依据,完全是遵奉总理的三民主义,具有过渡性和进步性,因而认为这部宪草大体可采用

蒋介石接着强调权与能分开政权与治权划分两原则是孙中山在政治上最大之发,所以应为中国制定宪法所必须遵循者。这些话透露出他们将要否定国民大会议政会方案的意向。

46日下午讨论期成宪草时,出现了激烈的争论。罗隆基、左舜生、罗文干、周炳琳、王造时、邹韬奋、董必武等力主维持原案。而国民党参政员大多反对。就在双方互相争论、宪草其它各点尚未展开讨论的情况下,国民参政会秘书长王世杰不等大家发言,手拿着蒋介石所写的一张纸条,当即宣读,就算是决议:(1)本会宪政期成会草拟之《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修正案》暨其附带建议及反对设置议政会之意见,并送政府。(2)参政员对于《宪法草案修正案》其他部分持异议者,如有40人以上之连署,并于515日以前送本会秘书处,由秘书处移送政府。

作为宪政期成会7个月来唯一成果的《期成宪草》,是一届五次国民参政会最重要的议案,但经蒋介石强有力之表示后,轻易被无形打消,这使热心宪政运动的中间党派参政员冷水浇背,不胜寒心。这个不了了之的结局,不仅是对宪政期成会半年来工作的否定,也是对整个宪政运动的否定。随后国民政府以交通不便为由,宣布原定于1112日召开的国民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会不能按期举行,日期另定。至此,国民党政府的宪政骗局真相大白,轰动一时的第一次宪政运动也就宣告失败。

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的经验教训:一、 抗战初期,中间党派对国民党抱有幻想,仍承认其合法领导地位。他们认为,大敌当前,国民党为动员全民族力量,会放弃一党专制。但是经过这第一次宪政运动,中间党派认识到了国民党对实施宪政根本就是缺乏诚意。所以,要想实行宪政,依靠国民党的力量,依附于国民党的羽翼之下是不可能的。中间党派只有发展自身的力量,形成外部压力,争取民众,使人民充分享有言论、出版、信仰等自由权利。否则,要实现民主,要实现宪政,是没有出路的。二、中间势力在这一时期忽略了对国民党内民主派的争取工作。在国民党内一直存在要求宪政改革的民主派,其中以立法院长孙科为代表。孙科是民主色彩浓厚的人物,曾多次指出:如果宪政不能推行,则民权主义便无从实现,三民主义也无从实现,而所谓政治建设也只等于一句空话。其他人物像国民参政会秘书长王世杰,他在草拟参政会组织条例时,在参政会的职权、参政员的遴选条件、在野党派在参政中的人数与比例等问题上,均采取了较为开明的立场,并且极力主张赋予参政会立法权,使其成为民意机关。三、这一次宪政运动强调人民的力量,重视民智的开发。宪政者认识到了人民在促成宪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宪政的要义,不在乎急急有个宪法。其最重大的任务,倒在于人民能力的培植以及人民权利的保障。” “要实施宪政,必须发动群众。而且落实在行动上,积极宣传宪政思想,深入民间,推动民众参加宪政运动,是一种实际的政治教育和宪政意识的启蒙,扩大了运动的声势,给宪政运动以有力的支援。这正是这次宪政运动的积极之处。 参考文献:

1]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版。

2]石毕凡:《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宪政思潮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版。 3]邹韬奋:《抗战以来》,《国民参政会纪实》续编,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01f6d60b90d6c85ec3ac65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