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生活的想象——重读鲍曼《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

2023-02-18 11:2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未来生活的想象——重读鲍曼《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 》,欢迎阅读!
鲍曼,封信,液态,重读,想象

对未来生活的想象——重读鲍曼《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

作者:徐诚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2



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重读鲍曼《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

⊙徐 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南京 210023

要:齐格蒙特·鲍曼(19252017)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代表作《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从对表层现象的研究开始,展开了对现象内部深层联系的梳理和解释。该书抓住现代社会的液态特征,将其作为一项基础特性来研究,本文对此书展示的各项观点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齐格蒙特·鲍曼 液态现代世界 未来生活

鲍曼(Zygmunt Bauman)说过:“一切都在变——我们追随的时尚、不断引起我们关注的事件、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以及我们的恐惧。”前不久,英国利兹大学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与世长辞了,现在重读他的《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似乎更能体会他关于现代社会论述的独到之处。

作为一名斗志昂扬的知识分子,他的作品视角犀利,用词独到,常选用实例描述瞬间化、欲望式、循环性的现代社会生活。毫无疑问,《流动的现代性》是鲍曼社会学理论的典型代表,而关于流动现代性、社会生活的论述则主要集中在液态生活和消费生活的阐述中。鲍曼对于“液态”“流动”等关键词的解读颇耐人寻味,在《论轻灵和流动》中他就谈道:“在描述流体时,不考虑它的时间维度将是悲惨的错误。对流体的描述都是片刻和简单的印象,因而在画面的底部需要添加一个日期。”

在鲍曼的笔下,诸如“瓦解传统”“融化能力”以及“液化”等词汇层出不穷。如果说《流动的现代性》是从思想上对这些关键词展开解释,那么《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则是用近乎于小说的笔体,为我们展示了一组现代生活“浮世绘”。时间与空间的虚化、社会系统的脱域都是他所展示的议题。在书中,他提到的痴迷于网上购物的女孩、困难于代际交流的父母以及在人群中却仍感觉孤独的青年人,仿佛都是我们周遭的朋友。这些被展示的存在于家庭、农田以及城市街道上的日常琐事,既是印象中的对生活全面的理解(我们甚至不期望能从中得到什么新东西),同时也是一种幻觉——因为靠近,所以并不能看清。

一、公共空间与乌有之乡:未来生活的空间展示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技术革新日新月异。传统生活空间是如何应对外部挑战并做出反应的?现代生活空间的结构性特征又是如何?这些问题的选取相当宏观。鲍曼选取的主人公们,都面对着处在变化状态中的生活空间所给定的新局面:网络炮制的虚拟空间、获得提速的公共交通以及迅速革新的即时通讯技术,都在事实上画出了新的空间形态。故而在这个时候,判断一个人的在线与缺场可能不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鲍曼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借用了“公共空间”“乌有之乡”等名词,把空间发展的线索限定在了这些学术词汇勾勒的框架内,并在一些前人的分析策略上做了详细注解。值得一提的是,


法国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曾在其著作《忧郁的热带》中指出:无论何时,只要存在着应付他者不同性的必要,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通常就运用这两种策略:一种是人的禁绝策略,一种是人的吞噬策略。简而言之,前者是禁止与某些和集体格格不入的人进行接触、对话、社会交往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联络;后者则是对外来体的容纳、吸收和吞没,并借助代谢作用使其与接纳体保持一致。以上列维·施特劳斯的策略二分法适用于现代都市生活部分现象的解释,比如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以及移民问题等公共议题。

事实上,基于技术的进步与收入的提高,凭借着更快速的交通工具、更及时的通讯工具适应现代生活的人们,比以往都更接近“24小时在线”。在这种时候,区隔“在线”与“缺场”的界限何在?对比或粗糙、或朴素的传统社会生活,能够实现一刻不停地“在线”交流有何迷人之处?

鲍曼在书中提到“网下世界的沟通是通过限制沟通人数,进行拓展,持续努力后才能见到成效”。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们,在网络上获得的是全无矛盾、及时、顺畅的交流,这里不会与别人话不投机,这里还能提供无限且多种多样的联络,这些联络合理又有效地回避了线下沟通中的常见问题。

“离线”只是休息,“在线”或是常态。对于书中描写的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读者或许可以联系到“承诺”这个沟通词汇:在有限的空间之中,承诺如果吸引人,必须采用长久、持续的战略。对有的人来说,在这样的世界生活有其特殊的痛苦之处,尝试沟通环节中的每一步都可能是一个错误,可能会逾越了界限,也可能迟到,那么这些沟通的失败都会扩大损失,失去承诺本身的吸引力。但网上沟通带来的福利就显而易见了,伴随着空间、时间的无限拓展,“长久”“持续”的承诺已经不是必要,不管是对于个人生活计划还是与他人的约会,无限大的空间简单至极地消除了失散的危险,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沟通失败的代价越来越小,这样的空间,无疑是具备吸引力的。

当沟通及时与便利理所应当地得到歌颂,这种已然变得简洁、浅显易懂并能被完全支配的新沟通形式避免不了的是迎面而来的批判。鲍曼认为,它“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瞬间化、浅层化和一次性化”。在这种状况下,首先,更接近的、长久的、持续的沟通变得辛苦、麻烦,它意味着要在深度了解的前提下做更长足的努力;其次,生活空间被交通线路更多地分隔成块状、线状,陪伴在网下世界之中对于四处奔波的青年男女来说是难以实现的,这还促进了虚拟关系击败真实关系;最后,深层互动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令人惊奇、具有诱惑性的和大有前途的机会的挑战,浸淫在这美好梦想之中,人们能轻易布置未来的方向,却无力深思、无暇安排更多更深厚的认识与回馈。

二、鸟类鸣叫与静态快乐:未来生活的时间表达

“时间历史以现代性为起点,现代性就是时间的历史:现代性是时间开始具有历史的时间。”鲍曼认为,时间、空间,一旦进入日常生活之中,就会发生破裂,同时于人们的思想与实践之中相互分离。他以“twitter”为例,这个词源于对鸟类鸣叫的模仿,简而言之是个拟声词:“twitter”让丛林中的鸟保持互相联络,防止迷路,也避免同类互相侵犯,各自保持一个边界和领地。可以说,鸟儿用神似“twitter”的鸣叫声制定规范和传播信息,人类使用“twitter”(网络社交媒体)建立社会化媒体,布置更快、更易、无障碍的“接触”。

收获从来就不是纯粹的,不可能不产生其他方面的损失。比如,性作为一种动态的快乐,在虚拟世界迎来了新的寄居形式。与其父辈相比,那些一晚上就与很多人调情的人失去了长久、绵延的追求异性的感受,体会不到祖辈诗歌中关于爱情的理性、美德与人类情感。鲍曼甚至断言,他们早晚会发现,这跟所有上瘾的药品一样,每再服一次,满足感就越低。社交媒体的推动者试图这样说服我们:我们得到的远大于失去的。这样的结论是否值得信任,取决于理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07b223e51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