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

2024-03-05 07:52: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六则》,欢迎阅读!
论语

《论语》①六则

(一)

子曰②:“学而时习之③,不亦说yue乎④?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人不知而不愠yun⑥,不亦君子⑦乎?”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曰:先生说。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曰:说。③学

而时习之:学了并时常温习它。时,时常,常常。习,温习,复习。④不亦说乎:不也很高兴吗?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⑤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⑥愠:怨恨,心里不满。⑦

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而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 ,从尹,从口。,表示治事;,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到孔子时代,君子一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在儒家思想里,君子一词具有德性上的意义。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

儒家思想中确实包含某些束缚人性的因素,这种因素,主要表现在的层面。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礼对人有约束作用,但这种约束作用,却是十分必要的,孔子对于礼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就是复礼,就是恢复周代所确立的一系列礼仪法度。

孔子君子论强调人的行为应当是发自于内心的自觉的行为。这种理论对于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但因此却忽视了是教人以知识与技能,使人懂得外在的行为规范;则是培养人的内在精神,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对人而言总是外在的,人们遵守行为规范不是出于内在的自觉,而是出于外在的强迫。人们都知道法律不是万能的,防止与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制止犯罪,人们仍然只能乞求于法律。因为除了法律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应当检讨我们的法律制度、教育制度,而不应当把人只当做小人,应当真正把人当做人,应当懂得尊重人,应当更重视和强调而不是,应当更强调内在精神的培养,更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应当将人当成君子,应当采取办法使更多的人成为君子。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现代社会需要新型的君子,现代社会呼吁新型君子的诞生。就此而言,孔子的君子论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认为本是


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当然不会有什么,要复兴,当从字入手。如果说,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②师矣③。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②为:做。③矣:相当于“了”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①,思而不学则殆dai②。 ①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②殆: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四)子贡

问曰:“孔文子②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③,不耻下问④,是以⑤谓之‘文’也。 贡:孔子的弟子,春秋时卫国人。②孔文子:即孔圉yǔ,春秋时卫国大夫。③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敏,聪明。好,爱好,喜欢。④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作耻辱的事。耻,认为可耻。⑤是以:因此。

(五)

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②,诲③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④?”

①默而识之:暗暗地记住它。默,暗暗,私下。识,记,记住。②厌:满足。③诲:诱导,教导。④何有于我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六)

子曰:“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择其②善者而从③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②其,他们,他们的。③从:采纳,听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125f1e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