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在质而不在量, 做好准备了吗?

2022-04-08 23:39: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术论文在质而不在量, 做好准备了吗?》,欢迎阅读!
学术论文,不在,做好,准备

学术论文在质而不在量, 做好准备了吗?

近年来中国学者,SCI论著数量增速很快,从数据上看,我们近年来数量增加的速度十分惊人。初步估计2018年前后,我们的论著数量将和美国一样甚至超过美国,成为学术生产第一大国。但是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更重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我们要在提高学术影响力上,在学术的本质创新方面从战略上提前准备,不能等到我们成为论文第一大国的同时,成为垃圾论文制造大国,成为国际学术笑话。学术论文从数量到质量,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一、总文献数量中国表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2007-2013年总文献数量为1063万,文献类型中ARTICLE70%,摘要占15%,编辑资料4.8%,综述类占4.1%。其中美国30228.4%,中国10910.2%。其他国家都没有明显变化,其中印度最近增加速度加快,也进入前10名,333.1%大约为中国的1/3考虑到将来的潜力,这个国家也应该是不可忽视的追赶者。

二、文摘类文章数量少。

文摘类文章数量少反映出中国学者参与学术会议交流少的情况。总文献包括各类文献数量,其中(快速发表论文找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影响最大的是摘要类有160万,占总数量1063万的15.1%,尤其会议摘要,这些文献几乎没有任何引用贡献,不好作为重要文献统计,这是SCI分析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文摘类文献中,非常突出的情况是来自中国学者的数量非常少4.2万篇2.7%只排在第9名,这和总文献占10%的比例呈现明显的差别。

这个数据反映的问题是,中国学者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会议的积极性非常低,因为这些摘要基本上能体现出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的情况,原因可能有这两个客观方面,一是这样的摘要一般不作为中国学术机构评价的内容,另外是中国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相对比较少,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不在中国召开,费用和签证等问题是制约因素。主观上,中国学者参与学术交流的热情不高应该是重要原因。

三、论著数量相对比例显示中国学术研究规模加快

2007年到2013年,国际上论著类文献总数量为750万,其中美国为199万占 26.5%中国100万占13.3%大约为美国的50%这个能反映出国际学术研究论文的真实情况。且除2010年比上年度增加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 工作企鹅2: 76608504410%以外,每年都增加15%以上,2007年,中国学者论著只有美国的35%2013年则是67.8%,相对增加了33%,按照这样的增加速度,6年后的2020年中国论著类(文献数量将会超过美国,而且由于中国论文的基数增加因素,这个时间可能是在2018年,中国就会成为国际上制造论著的第一大国家(不是说水平)。

2014年的半年数据分析看,中国论著为79358篇,美国为98196篇,中国已经达到美国的80%2014年可能成为近10年论著增加速度最快的1年。不要等到我们成为论文数量第一大国,才发现我们的质量和其他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在论文发表上,我们已经到了从数量向质量的时刻,我们的国家和学者们是否作好了准备?

四、中国学者综述类文章数量增速快


综述类文章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尤其是许多杂志综述是通过邀请,不接受自由投稿,这方面过去中国学者的情况比较差,现在开始重视,意识也逐渐增强,写作能力和学术水平共同提高的情况下,这方面将来会有更好的成绩。虽然增加速度很快,但我们要认识到目前总的比例仍远不如其他国家,我们的总排名只在7名,6年的总数量也只有2.6万。2013年情况比较好,也只有6000篇,远远不足,我们的这一目标应该是每年发表6万篇综述才算比较合理。

在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中,教师和研究生发表论文时出现这样一种倾向:过多地重视论文发表的数量,而漠视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造成这种现象与各地、各高等院校的科研政策、导向有一定的关系。如评聘职称时,规定一定要公开发表多少篇论文,而对论文的水平却没有严格的要求;评审科技成果时,也认为已公开发表的论文越多,越能代表科研的水平和成果;研究生毕业时也要求已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甚至在评选优秀论文或评选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时,行内人称:论文李帮办也成为评审一系列论文,单篇论文不占优势,认为越多越好。近年来,上述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以论文数量优势而获得的职称、奖励不能令人信服,造成学术竞争上的不公平、不合理,为滋生学术腐败提供了便利。在此,我们有必要大声疾呼:应该重视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水平,立即纠正过分看重论文数量的倾向!

看一个人的科研能力、水平的高低,决不在发表论文的多少。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大都是因为某一次创新发现、为数不多

的杰出论文而为世人所接受,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内核心期刊与国外影响大的专业杂志相比,每篇论文无论从水平上还是内容的分量上都有较大的差距,有些国际知名杂志上一篇论文涵盖的内容能顶国内的几篇。对于不求质量、只追求数量的作者来说,不单纯是一个水平和认识问题,说严重些,就是学风和道德品质问题。写不出内容翔实、分量重的高水平论文,就应该下苦功夫,再做些艰苦的积累性工作;而某些人为达个人目的,急功近利、七拼八凑、滥竽充数,其实就是在投机取巧,与我党倡导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学风背道而驰,是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杜绝的。

我们在制定各种奖励、评优、职称评聘等有关政策时,应突出论文的质量,不可过分强调数量。 在评高级职称时,一定要坚持选

23篇能代表本人水平的论文请同行专家评议,如

确实有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就可在数量上不作过分苛求。山东大学在制定SCI收录论文的奖励规定时,既考虑到收录的篇数,也根据影响因子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资助。对于研究生的要求,不应把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一项按时毕业必需的条件。提高研究生的

质量,应在平时的培养中严格要求,单提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按时毕业,这必然造成某些研究生为能完成论文数量而采取些不恰当的手段,这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做人、做学问。 我们应采取一些适当有效的措施来制止这种重量不重质的不良倾向。作为论文作者或研究生导师,我们本身首先要注意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分量不够的论文坚决不投稿。另外,对我们的学生也要有同样的要求。对于我们周围的那些质量不见长而数量领先的同行们要提出善意的批评。我们应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在学术论文上应重质不重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14d3bc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