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022-10-05 15:1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欢迎阅读!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摘要: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

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根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哲学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一直以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对立的学派对“是意识决定物质,是物质决定意识”的问题争论不休,这种争论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到底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呢?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内涵

唯物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般地说,它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反映着适合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先进阶级的利益。唯物主义哲学往往是社会上的先进势力、进步阶级用来反对反动势力和宗教迷信,维护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思想武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或精神而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第二,意识是具有高度发展和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三,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这些论证都说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赖精神而独立存在,所以是第一性的;意识来源于物质,它必须依赖物质而存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因此精神是第二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是“我”的感觉、观念的产物,如“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脱离任何个体的“客观的”精神,如中国宋代朱熹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唯心主义是信仰主义的一种精巧圆滑的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通常是反动阶级和保守势力的世界观,是反动阶级维护其阶级利益和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奴役的工具。

二、物质观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与意识所组成,其中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观点,揭示了包括自然、社会和人在内的各


种各样的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无论具体特点如何,都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就是客观实在。但是真理是发展的,物质观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作为真理,也是发展的,而发展又是辩证的发展,是扬弃,是对真理自身局限性的克服。从真理发展观上看,单纯的物质观划分标准,其缺陷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它的狭隘性,这种划分标准造成唯物主义的思想短视,使唯物主义看不到辩证法是内在的本质的能动的认识论的唯物主义,看不到唯物主义必然导致辩证法这一唯物主义辩证发展的历程,看不到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态。二是它的僵化性,这种划分标准使唯物主义具有了固步自封的独断性的理论劣质,不是对各种哲学思想的真理与谬误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视思想真理的复杂性,而是以教条主义的方式对哲学流派进行机械式的“一刀切”。

三、不能全盘肯定唯物主义或全盘否定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本是哲学研究的范畴,却被人为的贴上了“阶级斗争”以及“先进”“反动”的标签,这样一来,谁都愿意自己是“先进阶级的一员”愿意自己是“社会上的先进势力的一部分”、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毕竟谁愿意把自己划分到“错误的”、“反动的”、“保守的”圈子里面去呢?因此长期以来,唯心主义一般都遭到批判和排斥。可是我认为,唯心主义也有其正面积极的一面,而且有些事情也不能被简单地贴上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标签。

我们一直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奉为经典,告诫自己要常常思考,做有思想的人,那样人生才有意义。可是在哲学那里,“我思故我在”应该属于唯心主义吧,因为它突出了意识第一,物质第二。这么看来,它与唯心主义遭到排斥的现状一点都不相符。虽然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哲学中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派别,可是在我看来,一个事物不是绝对的,唯心和唯物是可以并存的。《心经》中,有一段家喻户晓的话: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段话常常会迷惑很多人,让人不明所以。但是如果我们把“色”和唯物主义做一个关联,把“空”和唯心主义做一个关联,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佛法中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没有谁是第一因,色与空这两者是同时起用的,同时出现的。还有,婴儿刚出生时就哇哇大哭,然后把奶瓶塞到他的嘴里哭声就停止了,这说明他饿了,这是先有意识还是先有物质呢,恐怕难以说清吧。

虽然在哲学体系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直保持对立,哲学的角度他们也有很多相矛盾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片面,就把自己划入唯物主义者或唯心主义者。很多名人名言都具有唯心主义的特征,“我思故我在”“吾心即是宇宙”“心无旁骛”等,他们或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或强调了一种博大的胸襟,或告诫人们做事要专心,心无二用。唯物主义学派常常用带有批判的眼光看待“吾心即是宇宙”一语,认为他违背了自然规律,可是试想若没有这种与宇宙浑然一体的博大胸怀,中古古代的唐诗读起来可以那么大气、豪迈吗?所以在我看来,唯心思想确实也可以带给人们益处,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以上通过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内涵、判别、现在认识的不足,我抒发了自己的鄙见,并且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觉得对任何一种文化,我们都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只看到片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这句话说得甚好,像人


一样,每种思想、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他们也有自己积极的一面。我不是唯心主义者,也不是唯物主义者,没有学者或者哲学家那种专业深刻的理论知识,但是任何理论、思想都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唯物主义,也需要唯心主义,一个顺应了世界发展和自然规律,一个能给我们的内心带来慰藉,和充实,所以我觉得扬长避短比一概而论要好,就像书中所说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一样,这样世界才会更好的发展,社会文明才能更好的进步!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参考网站:http://baike.baidu.com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1a1bd194431b90d6c85c7c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