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结尾答题指导

2023-03-12 20:0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小说结尾答题指导》,欢迎阅读!
答题,结尾,指导,高考,小说

一、出题格式:

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

二、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 1、情节角度

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 2、主题角度

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暗示,讽刺,揭露……) 3、手法角度

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4、情感角度 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三、小说结局的类型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四、小说的结局 答题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再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五、必背范例:小说结尾作用

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 答题角度为: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 答题角度为: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六、高考典例

2017高考全国卷 小说阅读《天嚣》

6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没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2010课标全国2《保护人》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补充叙事,丰富内容,使矛盾冲突更加集中)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使情节发展富于变化,有波澜,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梨花箱》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父亲泪雨滂沱,使读者对勤劳、刚强的奶奶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奶奶还有慈爱、善良的性格特点。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上山挖野菜摔残了脚,要吃好吃的东西,把粮食藏在梨花箱子里,饿死在家里,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父亲在发现真相后泪雨滂沱,长跪不起,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了不连累儿女,把粮食藏在梨花箱子里,饿死在家里,体现了奶奶善良的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父亲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表现对奶奶深沉的爱,反映出现实的残酷性,小人物在现实面前的无奈。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父亲抱着梨花箱子痛哭的场景,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请牢记并灵活运用

5个答题角度:答题角度:三要素,一主题,一读者

4个意识:文本意识,概括意识,多角度意识,分点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1a1f69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1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