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高山族舞蹈

2022-04-06 18:38: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间舞蹈高山族舞蹈》,欢迎阅读!
高山族,民间舞蹈,舞蹈

民间舞蹈——高山族舞蹈



高山族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台湾就有“左镇人”和“东滨文化”,高山族是个富于艺术天才的民族,独特的舞蹈更令人赞誉不已。1000多年前《北史·流球传》曾记载:“歌呼踏蹄,一人唱,众人相合,音颇哀怨,扶女子上膊,摇手而舞”。其早期的舞蹈,以反映狩猎和捕鱼活动为主,后期的舞蹈多数以表现农耕兼渔猎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劳动舞,具有鲜明的原始舞蹈的色彩。 华安高山族主要集中在仙都、华丰、新圩等三个乡镇。 常见的歌舞形式有以下几类: 阿美族的《拉手舞》,是高山族在节日、婚礼时的自娱性舞蹈,形式自由,3-5人即可作舞,几十上百人也不算多。舞蹈分为人们与与左右相邻者一般连手的“小拉手”式和相隔的人交叉拉手的“大拉手”式两种圆圈形式,也可以单排和双排等队形进行舞蹈,人们在一位歌手的带领下,相附相随进行歌唱,歌词多为赞扬祖先与英雄业绩、赞美家乡和丰收年景等内容。 泰雅群体的歌舞形式为《祭舞》和《酒舞》两类,在举行隆重的“播种祭”和神节庆典时,能歌善舞的泰雅男女,在兼有领唱、合唱歌曲伴唱下,男女共舞。舞步从庄严的漫步逐渐发展到轻快、欢腾,以模拟动作为主,表现其民族在祭祀、收获、渔猎方面的情景。另一类,是当地称为“犹太琴”——口弦类“嘴琴”伴奏下的民间自娱舞


蹈。舞蹈动作多以左右摇摆上身,伴以顿足、招手、摇臀和相互调笑的夸张即兴动作为主,具有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布农、曹和赛夏群体,在各自的祭礼活动中,载歌载舞的圆圈舞蹈是主要的自娱形式,具有代表性的《杵舞》实际来源于布农民众的传统“杵乐”。舞蹈时,妇女们身穿民族服装,头戴鲜花,每人手持一只长短、粗细各不相同的“杵棒”,围绕石臼或厚石板,敲击出音响不同的优美“杵乐”,舞者们便轻歌缓起,杵声错落之中,表演时而集聚,时而散开,古朴而别有风味的舞姿与造型。 此外,《纺线舞》《筛米舞》《婚礼舞》《甩发舞》《竹杆舞》《陀螺舞》《刺球舞》《叶琴舞》等高山族舞蹈均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高山族舞蹈具有三大主要特征:一是集体性。凡重大活动,都有集体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在歌舞聚合时,人们堆柴点火,围火高歌豪饮,款款起舞,并唱序歌,渐入高亢激越,连臂合围,踏歌欢舞,时前时后,进退有致,间有齐声欢呼,场面热烈。二是现实性。高山族舞蹈以模拟反映和再现捕渔、狩猎、农耕等生产生活的动作、场景为主,具有鲜明的原始舞蹈色彩,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将内心喜悦全部倾注于歌舞之中,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律动特征,结实有力,具有一种天真烂漫、热情奔放的动人美感。三是多样性。高山族支系较多,所以表现在歌舞上的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如阿美人的丰收舞、雅美人的甩舞、


赛夏人的矮灵祭舞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华安高山族舞蹈是来自台湾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项目,充分体现出高山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具有鲜明的原始艺术色彩。 华安县高山族舞蹈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1bc989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