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书中之的不同意和用法

2023-10-04 08:34: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下语文书中之的不同意和用法》,欢迎阅读!
七下,用法,文书,同意

七下语文书中之的不同意和用法



七下语文书中第三课时“之”的用法总结 教学目标:

1、文言文中“之”字用法总结 2、七年级下册“之”之用法总结

教学重点、难点:“之”字的三种词性用法 教学用具:微课 教学过程:

1、“之”动词,本义,出、进、发展。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一、用法:作助词用

1、“之”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作定语的标志。其格式为:定语++中心语。 例如:水陆草木之花。(刘禹锡《陋室铭》)

2、“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谓语。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1d301f1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6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