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2022-09-22 03:0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欢迎阅读!
赋比兴,表现,诗经,手法

赋比兴《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它的含义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即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臂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了引起下文。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者重在考察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教训,反映出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思想倾向性。《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乐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以建安为中心的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慨悲凉。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散文逐渐俪化的产物。它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其特点是讲对偶,讲文采,讲用典,来又虽上讲平仄,讲声律。式整齐,多用四六句式,又称“四六文” 上官体”是出现在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因诗人上官仪大量创作这类诗歌而得名。其特点是继承南朝形式主义诗风,风格上以“绮错婉媚为本”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德守贞元到宪宗元和(公元785年—820年)这二三十年间的一次文体革命。由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求用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脱骈偶体裁的束缚,让形式为内容服务。由于参加的人数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思潮,使古文运动对骈文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19211月成立于北京,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主要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会170人左右。主要文学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主要文学观念是主张文学“为人生”,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题。”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现实主义。其成员创作多取材于人生和社会问题,注重暴露社会黑暗,表现灰色人生,“问题小说”在当时曾产生广泛影响。

创造社成立于19217月,有“异军突起”之称。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当时都是留日学生。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在创作上有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诗歌和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身边小说”创造社曾在当时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文学研究会一起成为当时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1925年后,创造社转而宣传革命文学1929年被国民党查封。

1923年,新月社成立。其成员以诗歌创作见长,倡导新格律诗的创作。闻一多由此提出

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以此为基础,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以《晨报副刊》的《诗镌》为阵地进行新格律诗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早期的诗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作者都是新月社成员,故被称为“新月诗派 所谓“伤痕小说”顾名思义,就是以揭露由“四人帮”的反动统治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伤痛和不幸为主要内容的小 ,它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由于这类小说作者大都讲述一些有切肤之痛的悲惨往事,所以作品往往情感大于理智,缺少缜密的构思和理性的挖掘,艺术表现上容易流于粗糙浅白。 反思小说与伤痕小说重在展“伤痕”不同,它着重于“反思”:为什么会发生十年“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社会悲剧?历史的教训是什么?今后的路应该怎样走?从总体上说,反思小说理性大于情感,某些思考往往力透纸背,艺术现上较伤痕小说进一步。 所谓“精神胜利法”,是指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遭受压迫与不幸的人在头脑中产生的解脱的幻想。处于屈辱地位而又无法摆脱的人在凌辱与不幸面前,用虚构的胜利,掩盖现实的失败,从而减轻痛苦,忘记痛苦,甚至营造出转败为胜的“精神有利”的自慰结局。 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在西班牙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是一种以流浪汉为主人公的自述体小说。主人公多是无业游民,依靠个人的机智谋生,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抗议社会不公。这类小说通过主人公四处漂泊,经见各种世事,接触各阶层人物,对现实进行揭露和讽刺,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浪迹天涯的结构模式,


便于展示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对后世欧洲长篇小说的结构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狂飚突进运动18世纪70代在德国爆发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因德国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飚与突进》而得名。这是一场具有强烈反封建性质的的思想文化运动,参加者大多是青年人。他们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突破德国死气沉沉的气氛,推崇热情和天才,要求个性独立和自由,提倡民族风格,表现了资产阶级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是主要代表。

多余人19世纪俄国现实主文学作品中贵族知识青年的系列形象。他们接受了启蒙思想和进步的社会思潮,对庸俗的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和不满,但又摆脱不了贵族社会的习俗和偏见,不能与其决裂,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聪明的头脑,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又缺乏勇气和坚持工作的毅力;他们自视清高,不甘与庸俗的贵族青年为伍,但又脱离人民。他们因此忧郁苦闷,不能自拔,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终于一事无成,成为“多余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毕巧林是第二个“多余人”形象,以后屠格涅夫的《罗亭》、冈洛夫的《奥勃洛摩夫》都塑造了这类形象。

意识流小说“二战”之后流行于欧洲的现代小说流派,识流小说直接受心理家夫洛伊德、威廉,詹姆斯和哲学柏格森的影响,其特征不注重描摹客观世界,主张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特别着力表现人的意识流程,认为只有人的潜意识和梦幻世界才是“最高真实”意识流小说打破传统的叙事和结构模式,用心理逻辑去

组织故事,安排情节,主张作

者“退出小说”让“人物自己解释自己”。意识流小说的先驱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其他重要小说家还有英国的沃尔夫,美国的福克纳,爱尔兰的

乔依斯是最杰出的代表。 结合《饮酒》《读山海经》《桃花源记》三篇作品谈谈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饮酒》写诗人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和心境。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无意间抬头看到了南山。他从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更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高洁情趣。《读山海经》借历史神话抒怀,歌颂了精卫与刑天死而不屈的顽强精神,寄托了诗人壮志难酬又不恬淡、平庸的愤激心情,从中使我们看到作者早年渴望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远大理想在作者归隐的晚年依然涌动不息。此诗格调激越豪放,感情昂然勃发,被鲁迅先生称之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约我们展示了作者人生追求的另一面。而作者晚年所创作的《桃花源记》,则是在作者弃官归隐的长期农村生活中,亲历农田劳作的艰辛,饱尝饥寒交迫的折磨后,对理想社会的进一步探索。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离难、人人劳动、自耕其食、等和睦和世外桃源,既是作者的理想的生活境界,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1f2e31e89eb172dec63b7b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