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023-03-01 06:08: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欢迎阅读!
行成于思,业精于勤,于嬉;,于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语言简洁(当时文字刻于金石之上,惜字如金),微言大义,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在维护皇权至上,讲求尊卑贵贱,调整社会关系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遵从礼教,维护伦理,约束行为等方面,也都显得极为重要。

北宋丞相赵普曾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称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到了现代,《论语》被翻译成各国文字推向了全世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论语》中包含着大量的人生智慧、教育理念和为政经验,是孔老先生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和深思。更是中国悠远绵长历史传承下的灿烂的瑰宝,是我们需要深刻了解的文物。

《论语》第二篇第十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该章译成現代汉语,其意思是,孔子说:只去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面所蒙蔽;只去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危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提倡的一种读书之法。 这里的关键词是“学”和“思”。学习的过程中,学与思是矛盾的两面,是相辅相成的。“学”是了解外部世界,在于“知物”,仅仅死记硬背,不作思考,容易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越学越糊涂;“思”是诉诸于内心世界,在于“明理”,仅仅胡思乱想,不去学习,想得越多心里越乱,会陷入危机。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朱子云:不求诸心(不发自内心的去努力学习),故昬(昏,糊里糊涂)而无得(收获);不习其事(不学习待人处事),


故危而不安(难保平安)。程子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这些都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谓是惊人的一致。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对待学习,必须认真。学习为无心学习和有心学习两种状态,有心则必有思。有思的第一步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甄别,其次是展开知识迁移,再次进行综合概括,最后运用于认知和解决问题。无心学习,往往会陷入迷乱。

对待思考,必须谨慎。思考是指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的一种过程。思考不谨慎,则有纰漏;纰漏会导致出错,出错又会导致更多纰漏,循环往复。

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既要学还要思,既要细学,还要深思。对于读书,朱熹有“心到眼到口到”的“三到读书法”,明确了学与思的重要性。

学和思,是一生的功课。对这一章的理解,与前面的“温故而知新”一章对照起来学习,收获会更大。温故的时候,不能简单的去回忆,而应学会在“温故”中悟出新知。

相得益彰唯学思,学而能思方有得。

“学”能导“思”,“思”促“学”;“学”是“思”之基,“思”乃“学”之续。“学”与“思”,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切忌走入任何一个死胡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22214c7b9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