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 学习笔记

2023-01-14 08:3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 学习笔记》,欢迎阅读!
道德与法,教研,小学,笔记,主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学习心得——

提高小学品德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教师的提问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和目的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课堂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或是对课程内容的思考而提出的质疑,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和课程内容深入思索的一种反映。 一、目前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的一般现状研究分析 1.教师的教学理念

无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太深、太浅,对问题缺乏有效设计;还是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注意倾听、不重视学生回答,不做有效引导和评价,反映出的都是老师的教学理念的问题。 2.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尤其是对为学生搭建什么样的平台能帮学生更好的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等方面的能力关系到老师能否设计出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去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在新课改过程中,老师们比较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但对问题缺乏有效设计。有时提问随意性大,问题过多、过于简单,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对学生思维没有任何启发作用,也不能引起学生发问,时间长了会失去对回答问题的兴趣。有时问题又过难,脱离学生实际。提问如何才有效?

二、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提问,这种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观念,然后在问题设计和提问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

1.提问目标要明。课堂提问要问得巧,问得好,问得妙,才能提高学生兴趣。这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尤其是学生认知水平设计问题,提问目标要明确。所以说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老师必须对每一个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要能根据内容需要和学生水平把问题设在内容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易混点。 2.提问方式要合理

1)要注意提问的递进。前后不同的提问效果就在于提问的梯度。问题的难度与梯度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留白和及时引导

课堂提问虽然每次直接回答的只是少数学生,但必须照顾到学生整体。教师应要求全体学生都做认真思考,做好回答的准备;并注意留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引导。有些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不注意倾听,这就需要老师在提出问题时提醒或暗示全体要认真思考。在学生回答后可以问“你有不同的看法吗”“请你把他的回答进一步补充”长期这样提问,学生会注意老师的提问和同伴的回答。在学生听、思、答的基础上老师要对学生回答进行及时引导。有时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或不得要领,教师要给以适当的语言提示,指点迷津。如我在讲课时,因问题设计的太大,直接提出:“你有什么收获?”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我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问了当然这次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是因为问题设计不准确造成的。这需要老师能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提示。有时即便提问很好,也会出现学生思路误入歧途或不得要领情况,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甚至改变问题。 3.提问后要有反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243ee29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6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