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023-01-23 09:3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欢迎阅读!
饮食文化,中国,将来,过去,现在



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而生生不息如此博大的饮食文化最初源自以食为天的儒家饮食思想、养生为尚的道家饮食思想和茹素修行的佛家饮食思想随着儒释道三教的合一,逐渐出现了饮食思想的认同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流变与分期,最终形成中国以八大菜系为主、各地方特色菜系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进入新社会之后,对于饮食,由原来的解决温饱上升到"吃档次",再上升到"吃稀奇",在吃遍天下之后,饮食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增加了各种文化内涵,并且由于外来饮食的引入,出现了中外饮食交融的现象在将来,饮食将朝向三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实惠,一个是品位,一个是古怪。 关键词:饮食思想源头、流变、分期、八大菜系、现状、前景

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饮食文化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现代,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族、地区认同、接受,被公认为人类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体系之一。 1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 1.1饮食思想的源头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定有一种思想的支撑,饮食文化也不外乎如此支撑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化的思想有三个主要源头,它们分别是儒家的饮食思想、道家的饮食思想和佛家的饮食思想。 1.1.1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的先圣就已经对饮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孟子说,“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和性不仅是人类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这一‘大'字,把饮食提高到了至上的地位”[1]在儒家的饮食理论中,饮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与天理相通,《左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现出人欲和天理相应的必然性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化,使这一观念系统化。 在儒家的饮食思想中,饮食即是天理这一观念发展到极致的表现形式是,“民以食为天”的广为流传,这使人人与之不可分离,而又习已为常的饮食被推崇为天理,进入至高无上的信念,高度凝炼地表述了民食即天理的伦理观念这一观念在中国流传广泛,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传授农艺的《劝农书》“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到户户持有的家训“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而至“有奶就是娘”的民间谚语,都充分表现了“民以食为天”思想的深入人心道家最崇尚自然、重视强身健体、重视生命的延续,探索和追求长生不老的学说“道家学说对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在饮食之中以养生为尚,究服食和行气,以外养和内修,调整阴阳,行气活血,返本还元,以得到延年益寿”[2]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三千年来,膳食平衡以及大豆和茶叶两种功能食品,成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的三大法宝”[3]道家的益气养生学说促进了“食补”和“食疗”的发展,在中国开拓出“药膳”这一独特的食物品种在养生食品中家常食用最普遍的豆腐,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门下一批方士修道炼丹的产品道家对烹饪工艺的贡献是,将道教炼丹的“火候”概念引进烹调的制作道家以养生为尚的思想发展出一套进食之道,并系统地提出进食的卫生保健知识,是饮食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 1.1.2养生为尚--道家的饮食思想

道家在先秦本是一个哲学流派,到东汉经过张陵的重新解释,将老子的经典宗教化,把道家演绎为道教,在中国历史上香火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最大教派。

说明:这是一篇用来应付大学全校性选修课的课程论文,全是拼凑而成的,大学里的那点事


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全校性选修课的课程论文由自己写的可能性几乎趋向于零这篇论文给那些不想写作业的同学作一下参考吧。 1.1.3茹素修行--佛家的饮食思想 佛教是两千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原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教派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不同的一大特点是,“在饮食上以茹素作为信徒与执教者斋戒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且由此形成禁欲修行和素食的制度,对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 [4]佛家所谓的素食,“素”是洁白的意思,也就是非鱼肉和动物类的食物,素食是指植物性原料的制成品僧侣的进食成为吃斋,“斋”在印度佛教中的原意与“过午不食”的戒律有关,按照规定的时间进食就称为“斋”,所以,这“斋”字有节制饮食的意义。中国佛教中的“斋”与印度的“斋”有所不同,从遵时进食,发展成不食荤腥的素食主义,成为汉传佛教的传统饮食中最受佛家重视的是饮水,水在佛家眼中有三种:“经过过滤并即时引用的称‘时水';虽经过滤但被储存饮用的称‘非时水';洗手或洗器物而不饮用的水称为‘触用水'[5]佛家对茶水也非常讲究一般的寺庙都建在名山胜川,适宜于茶树的生长,饮茶有利于清心明目,禅提神,受到修行人的偏好僧侣对茶树的培育、采摘和炒制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寺庙周围往往有著名的茶园佛教的素食和斋戒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最大的影响,是在社会上大开吃素的风气,促进了对素食的精益求精,并创造出素菜荤做的烹饪技术。 1.2饮食思想的认同

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以食为天的思想,饮食神圣化,带有一定的宗教性,并主导了中华民族饮食思想的发展,不论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或伊斯兰宗教,凡在中国本土化的,莫不对儒家伦理价值的核心--礼制,达到最大范围的认同儒佛道三家都以劝善惩恶的伦理为共同的价值准则,“一切以此为准绳的宗教和学派都能在共同的伦理判断中得到沟通和理解”[6]善与恶是对人的道德评判,用人类才具有的价值准则区分食物的性质,将自然界无知无识的动植物拟人化,这是饮食伦理化的基础三教合一的饮食工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思想的源头。 1.3中国饮食史的流变与分期 纵观中国博大的饮食史,可以分成不同的时期,饮食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使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以时间为纵轴来看,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孕育期,夏商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雏形期,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定型期,秦汉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交融期,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持续发展期,元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繁荣期,明清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鼎盛期,近代鸦片战争至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转型期。 1.4八大菜系

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体系我国最初的菜肴体系有苏、粤、川、鲁四大菜系,这四大菜肴体系最终成形于中国饮食体系的鼎盛期--明清时期随着浙、闽、湘、徽等地方菜逐渐出名,形成了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鲁、川、苏、粤、闽、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2中国饮食文化的现在

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对饮食的兴致依然丝毫不曾减少,甚至推陈出新、花样百出在八十年代解决温饱问题的时期,人们注重高脂肪的食物,食材以猪肉为主九十年代进入“吃档次”阶段,菜品逐渐向高蛋白质食物转向,鸡鸭鱼虾是主要食材进入新世纪,饮食转向“吃稀奇”阶段,山珍海味、粤菜鲁菜、法国大餐、日本料理,都对人们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吃遍天下之后,人们就进入了另外一种境界,吃饭不单为了满足口腹之需,而是衍生出许多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269e22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