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

2022-04-01 14:38: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富春山居图》,欢迎阅读!
富春山居图

历史背景:

文化的毁灭,文人的堕落,导致中国文明在蒙古统治时期大规模倒退。明朝赶走蒙古人后,虽然明太祖洪武黄帝有计划有步骤的企图恢复中国文明。但也没有完全成功。明朝只能称为部分的恢复了中华文明。和宋朝比,明朝文明要落后很多。明朝知识分子也的素质也比宋朝差很多。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2岁时为无用师[1]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2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

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王蒙、倪瓒、吴镇)中最孚众望的大画家。此外,画作之余,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 作品分析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无怪乎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富春山居图》乃元四家黄公望的作品,此人取法荆浩、董源诸家,加以融化,以水墨或浅绛设色作画,苍润浑厚,而《富春山居图》正是他酝酿多年后的巨作,成于他82岁之际。 该图卷长达两丈,描绘了富春桐庐山水,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缀丛林亭舍,疏密相间,吸收了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了深厚的笔墨功力。

画风: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谓:“大痴画格有二:一种浅绛色者,山头多岩石,


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又说:“近见吴氏藏公《富春山图卷》,清真秀技,繁简得中。”

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遂为百代之师。继赵孟頫之后,他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院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中国山水画产生于晋和南朝末,至唐末五代达到一个高峰。北宋的山水画基本上继承李成、范宽等北方派画风,南宋自始至终流行李、刘、马、夏水墨刚劲派画风。元赵孟烦托古改制,主张摒弃南宋,仿效北宋,远法晋唐。但赵的绘画全面,风格也多变,其山水画早期学晋唐,多青绿设色。

后期宗法董、巨、李、郭,以水墨为主。然无固定面貌。黄公望虽受赵的影响,但他专意于山水画,且更多地着意于董、巨,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境界高旷,皆超出赵孟頫之上。他并把董、巨一派山水画推向画坛主流地位。董、巨的山水画,本来不受人重视,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三家山水指的是李成、关同、范宽,评为才高出类……百代标程这里没有董、巨的地位。北宋后期米芾发现了董源画的妙处,开始宣扬,但仅在南方引起部分文人的注视,以后便无反应。至元代,和赵孟頫同时的汤厚则以董源代关同,谓李成、范宽、董源,……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画鉴》)

此时董源已为三大家之一。至黄公望《写山水诀》谓: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董源的地位步步高升,在黄公望眼中已居首位。他更以自己的实践影响后人。至元末,董源的画派已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泰斗。可以说,经过黄公望的努力,开拓了一个学董为风的时代,使这个本来不大受人重视的画派发扬光大,彻底变革了南宋院体的画风。

关于黄公望的师承,说法不一。和他同时的人多说他师荆、关、李成,也有说他师董、巨的。前者如张雨《题大痴哥山水》说他独得荆关法(《贞居先生诗集》卷四);杨维桢说画独追关同(《西湖竹枝词》)。后者如《图绘宝鉴》则说他善画山水,师董源;元末明初陶宗仪《辍耕录》则说他画山水宗董、巨。明代以后,则所有著作及题识中都一致说他师董源或师董、巨。尤以董其昌说得最多。其《画禅室随笔》中就多次提到黄子久学北从北苑起祖。此后再也无人提到他师法荆、关、李成了。其原因是:黄公望虽学董,但也确实学过荆、关、李成。

因当时董源的名气还不如荆、关、李的名气大,所以,大家都强调他学荆、关、李的一面。他自己既强调学董,,也屡屡提到荆、关、李,恐怕也有趋向时尚的意思在内。后来论者只说他学董,乃是根据他们所见到的黄公望画的实际加以陈述的,倒是更符合实际些。 在元代,黄公望的画名很高,当时著名文人的诗文集中常提到他的画。元四家之一倪云林《题黄子久画》说:本朝画山林水石,高尚书之气韵闲静,赵荣禄之笔墨峻拔,黄子久之逸迈,王叔明之秀润清新,其品第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敛衽无间言者。(《清闷阁集》卷九)又说:大痴画格超凡俗,咫尺关河千里遥。(同上,卷八)郑元佑《侨吴集》题黄公望山水云:荆关复生亦退避,独有北苑董、营丘李,放出头地差可耳。善住《谷响集》亦谓:黄公东海客,能画逼荆关。

至明代,黄公望又被列为元四大家之一。王世贞《艺苑卮言》谓:赵松雪孟頫,梅道人吴镇仲圭,大痴道人黄公望子久,黄鹤山樵王蒙叔明,元四大家也。高彦敬、倪元镇、方方壶,品之逸者也。明代屠隆《画笺》亦谓:若云善画,何以上拟古人,而为后世宝藏?如赵孟頫、黄子久、王叔明、吴仲圭之四大家及钱舜举、倪云林……”项述。至董其昌、陈继儒,又把元四大家中的赵孟頫去掉,换上倪云林,谓: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而王蒙、倪瓒、吴仲圭与之对垒。黄公望遂为元四大家之首。 体会

黄公望的山水画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晚年所作的长卷《富春山居图》。他在图中自题:“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


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大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这幅杰作,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2854c5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7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