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人

2023-04-22 04:3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他是一个人》,欢迎阅读!
个人

他是一个人

-----品读陶渊明

深圳锦华实验学校 谭周波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陶渊明的诗,的确犹如一泓清泉缓缓流入心底,让人感觉无限的清凉与舒畅。有时他好像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那么的不可接近;有时他又是那么的静穆,读着他的诗,感觉他就是那悠闲自在,可亲可敬的古代先贤,跨越千年的时空,一路缓缓走来,还念着那千年不变的天籁之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人如沐春风。

儿时,读陶渊明的诗,我总在心里想:陶渊明应该就是如同我上面所想的这样吧。你看,书页上勾勒的陶渊明是多么的仙风道骨,多么的让人神往。但经过这么多年,在多次读到陶渊明的散文和诗,在读了更多的陶渊明的故事后,我渐渐发现:陶渊明他真的不是神仙,他是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一个和普通人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人。有人肯定会问我:你这样说陶渊明,有根据吗?

的确,没有对陶渊明深入的理解,只是听别人解读陶渊明的人一定会认为我说的不对。但是我们慢慢的来品尝陶渊明的诗和散文,就会发现他真的如我所说。

(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陶渊明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含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从一个读书人,转行来干这样的农活,对他来说是很难受的一件事。他种不好豆,所以才会草盛豆苗稀。从这句诗词来看,陶渊明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但是,辞官了,没有生活来源了,陶渊明不得不从事农业生产。豆子长得如此之差,他也只能在大清早起床,扛起锄头,走到山上去。什么都不重要,养活自己养活一家老小才是正事。到了晚上,他披星戴月,踏着傍晚的露珠回家。那时的陶渊明真的不辛苦吗?在辛苦的劳作中,陶渊明就没有对自己以前的有些做法后悔过?就算他自己在心里不停的告诉自己:不要回忆,不要后悔。但是,当听到旁人的闲言碎语,旁人的讽刺挖苦,他就真的没有半点感情上的波澜?

我想,作为一个正常人,那时的陶渊明应该是有后悔的。在陶渊明辞官之前,他已经在官场上混了13年,也就是说,陶渊明做官的时候是28岁,辞官的时候是41岁。这样看来,陶渊明对官场早已经习惯了。现在有很多人对于陶渊明的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深感佩服和倾倒。然而实际情况却可能是陶渊明当时根本就没有辞官的想法,如果他真是我们后人所解读的那样出世脱俗,当初他做官干什么?就在农村找一个地方,天天种田饮酒作诗,不一样落得潇洒快活?但是他为什么要辞官呢?猜想他应该是一时之气。

据萧统《陶渊明传》云: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宋书·隐逸· 陶潜传》《晋书·隐逸·潜传》虽有偏差,但所载大概还是相同的。

这其中的有句话很值得注意:他说他不愿意向乡里小儿折腰,可能在他看来,督邮只是一个无甚本事的庸官,自己是学富五车的才子。才子做小官,乡中小儿却做大官,这样让陶


渊明极度的不满,不满的这种情绪积攒多了,就开始不理智了。一不理智,在那种情况下陶渊明做出辞官的冲动之举就再也正常不过了。

但是,陶渊明真的对自己的这种做法没有后悔过吗?我想,在生活困苦之时,在夜深人静之时,陶渊明应该有过:以前虽然总是受所谓的乡间小儿之气,但总还是有五斗米的俸禄呀。这在当时,养活一家人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现在家里如此穷困,陶渊明不后悔才怪。但是还能回去做官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已经辞官,彻底与当时的官场绝缘的人,与体制决裂的人,回去还有谁会收留?就算有人肯收留,陶渊明自己也丢不起这个人呀!于是,他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只好在心里自己扇自己的耳光。那种痛苦绝对不能告诉外人的。

人,最痛苦的事情不是痛苦本身,是有了痛苦还不能告诉别人。在面子上还得装作自己很享受。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陶渊明只好留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无奈之言。愿望是什么?我想,他的愿望不会是穷苦的生活,不会是天天劳作还无所得。这个愿应该是陶渊明复杂微妙情感最好体现。当真的无话可以表达时,他只能用这样让人去猜测的诗句来告诉别人自己的痛苦。这样的表达,既遮掩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也给人留下了他是一个风高亮节的形象。

不但在这首诗里面有这样的表达,在另一首诗里更是表现得清清楚楚: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是什么?此时的他,早已知道自己只能在这田园乡间老去,一生也回不到当初的官场。回不去,只能让自己死心,如若不死心,长久下去,说不定想不开的时候,他会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自杀。好死不如赖活着,他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落到如此下场。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当初在官场混,一张嘴是祸根。话多必失,所以他开始让自己变得沉默起来。在《五柳先生传》中,他说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难道他真的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性格吗?如果没有经过官场的坎坷,他肯定不是这样的。如果他一直是闲静少言,他一定还能在官场上混下去。“闲静少言”是陶渊明在检讨自己的过去,“不慕荣利”是他在说自己现在的无可奈何。而不是他本来就如此的清高。

现在,我们的很多人在解读陶渊明的文章时,总喜欢按照别人的意思来看待陶渊明,许多溢美之词全都送给他。这样的片面看法,只会让陶渊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越来越没有人的味道。一位诗人,他得是一个人,还得是一个对生活有很深的感受的人。如果他成了神,他的诗词散文就再也没有意义了,因为他离我们太远。

2013-4-2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2aa5c6d48d7c1c708a145d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