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流莺》阅读答案附赏析

2022-04-16 08:18: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商隐《流莺》阅读答案附赏析》,欢迎阅读!
李商隐,流莺,赏析,答案,阅读

李商隐《流莺》阅读答案附赏析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这首诗写到的“莺”诗人称之为“流莺”,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4)

(2)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比喻(象征)是其主要手法。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3) 参考答案:

(1)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4)

(2)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3)

3、这首诗歌颈联的对仗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说明。 答:颈联的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句子内部“凤朝”和“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音节和谐、深沉幽婉,写出了流莺无休止地啼叫、飘荡,寻找渺茫无日的佳期。

4、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书写不为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苦闷感情。 14.本诗的韵脚是 (1)

15.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16.诗人托物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

参考答案:

14.(1)持、期、时、枝 15.(3)C

16.(4)示例: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三:

(1)李商隐的诗歌善用象征,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5) (2)尾联采用了何种修辞?有何深意?(6) 参考答案:

(1)流莺的飘荡像征着诗人的飘零身世,流莺的巧啭像征着诗人的美妙歌吟,本意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说是诗人所抱的政治遇合的期望。

(2)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尾联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心听流莺那伤春的哀鸣;偌大的长安城,找不到可以栖息的花枝。这里的花枝本义是流莺本栖身之地,比喻诗人没有用身之地。这就抒写了伤春之情——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苦闷。 赏析:

这是李商隐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写作年份不易确定。从诗中写到“漂荡”“巧啭”“凤城”来看,可能是“远从桂海,来返玉京”以后所作。宣宗大中三年(849)春,作者在


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偶成转韵》),应是他当时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诗的开头两句,正面重笔写“流”字。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漂荡复参差,是说漂荡流转之后又紧接着再飞翔漂泊。“度陌”“临流”,则是在不停地漂荡流转中所经所憩,应上句“复”字。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又究竟要漂荡到何时何地呢?诗人对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这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是比较平常的比兴寓托,独有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诗人的独特感受。诗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发出过怅然的叹息: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陆发荆南始至商洛》)“去真无奈”“还岂自知”,正象是“不自持”的注脚。它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漂荡复参差”的悲剧身世后面的社会原因,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 漂荡流转,毕竟是流莺的外在行动特点,接下来三、四两句,便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 巧啭的描写,来展示它的内心苦闷。“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莺那圆转流美的歌吟中分明隐藏着一种殷切的愿望—— 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会。然而,它那“巧啭”中所含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因而虽然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来“佳期”,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说,流莺的漂泊是诗人飘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巧啭中寓有不为人所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政治遇合的期望。一联和《蝉》的颔联颇相似。但“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所强调的是虽凄楚欲绝而不被同情,是所处环境的冷酷;“巧啭”一联所强调的却是巧啭本意的不被理解,是世无知音的感叹。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可以说这两句诗本身就是深与婉的统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2b70ed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