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面子”在跨文 开题报告

2022-04-25 16:20: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西方“面子”在跨文 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中西方,开题,面子,报告

开题报告

所属院()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所选题目名称:

中西方“面子”在跨文化交际上的差异







Differences on 'Fa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课题研究现状:

面子—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其定义已经被喻化为个人品质或抽象,不可捉摸的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手段。如今,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面子问题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体现得尤其重要。人们看待世界、分析问题以及处理事务的角度也不一样。礼貌而委婉的给对方留面子可以促成交流,而侵犯面子的语言很可能会在跨国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导致不愉快的合作。

最初关于面子和面子观的定义来自于E. Goffman1967)认为面子指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是他人认为他应该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它是一种以被认可的社会属性加以描画的自我意象;并将面子分为自我-面子和他人-面子,与之对应的面子功夫分别是防卫与保护。此后,1978年英国人类学家Brown & Levinson根据他们对言语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他们的著名的面子保全理论,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其中,面子包括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另一学者,Hofstetd1976)则暗示个人的面子乃是得自于对团体的规范的服从,他还提到个人的面子也受于个人关系密切者的影响,这点体现了中西面子观的基本差异。面子属于社会语言的一种,H. 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也阐明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即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E. Goffman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了西方人的“面子”问题。他提出,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魏然在中西方面子观的对比研究中指出,在西方,面子的概念不可避免地被印象操纵所影响,这反映了西方文化带有个人主义的印记。自从上帝赋予了人性,人的尊严就意义深远,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政客仍然表现出有尊严,自信,友好对待击败自己的竞争者。在西方,丢面子带来的不良结果不及中国,这仅仅削减了个人的社会价值。鲁瑜在《面子:中西方文化冲撞与解读》中认为由于西方的文化背景,所以西方人侧重对消极面子的维护,而反之,中国人则侧重对积极面子的维护,就形成了如今的表扬,尊称。 对于中国人的“面子”,最早西方世界所关注有关中国人面子的论述开始于美国传教士史密斯(1894)的《中国人气质》。史密斯认为“面子”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内涵复杂,其中包含的意义,比我们所能描述或者可能领悟的含义还要多。黄光国在其所著的《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一书中,给面子作了如下定义: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中国人的面子强调人们依赖社会对其社会地位和声誉的认同及社会对其需求的认可。林语堂1936)认为面子是一种可以“得到”,可以“丢掉”,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的心像,并将“面”与“命”“恩”合称为不变的中国法则,认为面子是中国社会等级观念与等级内平等的观念所产生的社会行为规范,与西方人的荣誉不同。肖丽(2006)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对比研究》中提出:“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面子观;个人主义价值观中面子概念的特点;中国人交往中个人主义的突显。魏然(2010)在《中西方面子观的对比研究》中指出,据GudykunstTing Toomey认为中国以及所有东南亚的文化是带有集体主义的文化,其在Hosfsted的权利距离维度理论中得分相当高。中国的文化是导向集体主义和高权利维度。

综上所述,由于文化特征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势必会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面


子”如今作为跨文化交流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古今中外的学者,无论从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文学等角度剖析了中西方“面子”观念的成因,均取得成果。但对于差异比较研究较少,本文将解读中西“面子”在日常生活的跨文化交流的差异,以缓和中西文化冲突及误会的冲撞,使中西跨文化交流和谐。

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解读中西方对“面子”的理解与表现方式的不同,通过对中西方“面子”在日常跨文化交际上的差异分析,让读者加深了解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以便更好地运用中西方跨文化表达方式与西方人交流,减少文化冲突和利益冲撞。明确中西方在“面子”上的差异,对于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中西方的“面子”差异,对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翻译和其它应用语言学科也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课题研究要点:

1. 引言

1.1“面子”定义

1.1.1 中国“面子”的定义 1.1.2 西方“面子”的定义 1.2 文献回顾

2. 中西方“面子”观念差异

2.1 中国人的“面子”的特点 2.1.1集体主义 2.1.2 积极面子的维护

2.2 西方人的“面子”的特点

2.2.1 个人主义 2.2.2消极面子的维护 3. 中西日常跨文化交际与“面子”差异 3.1自贬与褒奖

3.2 “成功”的定义 3.3 餐桌上的“面子”

3.4 日常称谓 3.5 谈话风格

4. 中西方“面子”观念差异的成因 4.1 文化效应

4.1.1中国的儒家思想 4.1.2 西方的人文主义 4.2 历史影响

4.2.1 中国的封建统治 4.2.2 西方的资本主义 4.3 宗教信仰 5. 结论

课题进度安排:

20109月中旬,提交开题报告。 20109月下旬,参加开题答辩。

201012月下旬,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电子稿)。 20112月下旬,完成毕业论文终稿(纸质稿)。 20113月上旬,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1]Brown,G&Levinson,S. Some universal of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 Cambridge UniversPress,1978.

[2]Goffman E.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M]. New York:Doubleday,1959. [3]HofstetdD.Y.F.On the concept of f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6.81,867~884. [4]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5]林语堂.中国人[M]. 郝志东、沈益红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199-206.

[6]鲁瑜.面子:中西方文化冲撞与解读[J].湖州师范大学,20055.

[7]王轶楠.从东西方文化差异分析面子与自尊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062:230-236. [8]王轶楠、杨中芳.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J]. 中山大学,2005.

[9]魏然.中西方面子观的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201001):191-192.

[10]肖丽.面子问题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对比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11]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气质[M]. 张梦阳、王丽娟译.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911-2,249-2

指导教师意见:

李扶庭同学从选题开始之初就态度认真,搜集资料后阅读整理,对于中西方“面子”方面的参考文献有了大致的认识。她在阅读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行程了自己对此研究课题的认识,并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同意开题!

签字: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意见:

签字:

备注:①汉语宋体5号,英语Times New Roman 5号。②若栏目宽度不够,可自行扩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2d153c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9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