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赏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2022-04-24 15:17: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战城南》赏析(古诗词鉴赏论文)》,欢迎阅读!
古诗词,城南,赏析,鉴赏,论文

行走在悲壮之中

—汉乐府诗歌《战城南》赏析



*********,电子*******



《汉乐府》名分四门:郊庙、鼓吹、相和、杂曲,而《战城南》就是属于《汉乐府·鼓吹曲辞》,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原为“军乐”,本应慷慨激昂雄阔壮丽。但是,此诗并没有照这个基调写,它以哀音开篇,又以悲壮之词结尾,这不免让我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的开篇极其悲壮,“战城南,死郭北”,一个“战”字,点明了战事激烈的背景,让人在看到这一个词眼的瞬间仿佛战场上的惨烈厮杀之景,一种雄壮悲凉的气氛就这样给渲染出来了,但是,在这种气氛下,诗歌并没有像一般的诗一样顺着描写战斗情景激烈的线索写下去,而是接着一个“死”字来体现那种悲怆,在城南作战,在郭北战死,诗歌用这种平淡的语气述说着战斗的激烈,更是增添了那种悲凉。我认为,这里的“城南”“郭北”这两个词想要表现的并不是真的战斗在城南,战死在郭北的战斗场面,更深层的应该是为了表现城池各方受敌人入侵,无论是城南还是郭北,战斗一样惨烈,说明城池形势不容客观的局势,这样的话,就更加凸显出了战事紧张的背景,战斗如此激烈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野死不葬乌可食。”战士们战死,尸体也只能被遗弃在野外被乌鸦啄食不能安葬,这是何等悲凉?但是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战事太紧,活下来的战士还得继续和敌人厮杀,没有空来给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立一座坟冢,只能让这些为国捐躯的战友死后尸体受乌鸦啄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一句中的“豪”应该是“嚎叫,悲嚎”的意思,而对于整句历来有两个理解,有人说“我”是指作者,“客”是指战死的将士,作者对乌鸦说:“请为战死的战士悲嚎一曲,他们战死荒野不得安葬,他们的尸体又怎么逃脱你们的尖喙!;也有人说,“我”其实是指将士,而“客”就是他们战死后的自己,将士们想到自己战死后被遗尸荒野不得安葬,尸身被乌鸦啄食的情景,不禁悲怆万分,希望乌鸦为他们悲嚎一曲,以慰英灵。我个人比较偏向第二种解释,因为这是一首“军乐”,其应该有一些对士兵作战有激励作用,而如果按照第二种说法来理解的话,我们可以理解将士们在战前想到了自己战死后的凄凉,由此产生一种“破釜沉舟”之感,在这种背水一战的想法下能发挥出最大的作战能力,所以个人更偏向于第二种说法。

诗歌写到这里,忽的转入写景。“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战斗结束了,战场上一片狼籍,灰暗的天空下,深深河水激激地流淌着,蒲苇随风摇摆,远处,英勇善战的骏马在战斗中死去,只留下驽钝的老马在战场上悲鸣,这一切让人感到


多么的安静,可是,这种安静是从将士们的死亡中孕育而生的,每每念及此,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免让人生出深深的悲哀。这两句写景写的是恰到好处,更加渲染了那种萧索凄怆的氛围。同时,它这两句无一写到人,只写了“枭骑”还有“驽马”,用这两个对比鲜明的事物的不同命运来表现英勇强壮的战士和老弱残兵的命运不同反差,以此说明战场上的局势,那些强壮的士兵全死了,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在战场上独自徘徊,哀悼死去的战友,这个画面,将上文那种气氛更加的发挥的淋漓尽致,使诗歌哀音更盛,无以复加。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穫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桥上铸造了工事,何以通南北?战争让改在田里收割粮食的人民成为上战场厮杀的士兵,那些农作物谁来种植?没有这些农作物,士兵们又将吃什么?他们吃不饱,又将去哪里追随忠臣的美行?一连三句,每一句都用疑問或惊叹的语气來表达,这充分说明这一切的不合理之处,可以看出广大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与对生命的热爱。说起这两句,就不得不说起此诗背景,相传它的创作背景在汉初,当汉高祖刘邦被楚王项羽大败在彭城時,构筑甬道连接黄河以运输敖倉的米粮。此時正逢关中大闹饥荒,楚人抢夺了甬道,汉军缺乏粮食,於是军士就写了这首歌以述意。这种说法未必可信,但它与诗篇中的內容表达相同的二项主題,战争与粮食。從千古以來的惨痛经验中中,二者已经成了相互循环的因果。于是在这里,我也不得不由此思考,如果国家安定就不会有战争,没有战争也就没有了募农为兵庄稼不得收割的事情,也就不会有人民受饿的情况,而国家安定反过来却得靠士兵们英勇作战取得胜利来保证,这一切,不也是在激励着士兵们做“忠臣”么?所以个人认为,这里也对应上文,有破釜沉舟激励士兵背水一战的意味在里面。

诗歌的最后转入歌颂怀念死去的将士:“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怀念你,良臣。这里“子”是对死难者的尊称,而“良臣”同样指死难者,是对死难者的美称。良臣确实值得怀念:早上出去打仗,直到夜晚亦不见归来。他们阵亡了,真正为国捐出了自己。这是一首真正的哀歌,为自己出去征战而永不归来所唱的挽歌,一首军乐,以此挽歌来激励战士,实属诗歌史上罕有之作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恍然,为什么一首军乐会以这种哀调来表现?为什么会洋溢着对战争的厌恶与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这是因为所有士兵包括所有人民都热爱生命,渴望和平,他们只能取得胜利来保证这种愿望能够实现,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战局对他们不利的条件下,他们想要胜利的机会微忽其微,所以,他们得抱着为国牺牲的决心,破釜沉舟跟敌人好好拼一场,这种心情,虽悲也壮!读完这首诗,我胸中激动万分,对这些中国古代人民产生崇高的敬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3096b8dcc22bcd126ff0ce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