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2022-12-20 15:36: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14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欢迎阅读!
民国,素材,作文,名人,文化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 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 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 不绝。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家亡国破此 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 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 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他说:我的思想、 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 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 生。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 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 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 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 恪:他继承了中国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维解读 1.学术标杆 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就深刻与广博而言, 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 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 流传最广的 3 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 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 因为谈了也是白谈。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2.人格独立 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 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 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尤其在十年动乱期间,意识形态的高 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谈不现代的,更谈不上世界之公民

【适用话题】 标杆、平淡、坚守、操守、良知、沉潜、忧与爱、平凡之美、文化传承、人格独立、摒弃浮躁、学术 自由、过滤心灵、人生的作业、寂寞与辉煌、看不见与看得见、这也是一种美丽

【素材二】 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 35 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文化中旧道德的 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 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这个为学术和文化 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殚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2010 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之际,北大设立了胡适人文讲座,以此欢迎胡适先生回家 但是,以胡适名义冠名的讲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续他的人文情怀,传播他的自由理念,并契合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请回胡适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气质和操守,尚需观察。 多维解读 1.宽容的价值 胡适代表的正是五四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且带有一点儿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足见在思想世界中, 自由、人权、民主这些概念是不分地域的;在人性的领域中,宽容和尊重这些价值也是穿越时空的,它们共同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帮助和感念,从而设定了人类文明的高度道德规范。

2.有人味的社会 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造就有人味的社会是胡适一生的民主诉求,也是美丽中国应有的人文内涵。 法国哲人伏尔泰说得最好,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 是多么有人味的容忍态度!自己要争自由,同时还得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便是容忍。容忍, 既是个人品德,也是政治德行。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有人味的体现;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宽容,则是社会 文明的标志。胡适的时代已远,胡适的墓木已拱,但自由、民主与科学这些理想的内涵意义与落实途径, 始终有待思索实践。

【适用话题】 宽容、自由、回归、别样的辉煌、有人味的社会 【素材三】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成为东西方文学界、文化界所推崇的经典名著,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 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 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 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 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林语堂一生曾3 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被重印 40 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 同时他本人也是发明家,曾发


明过打字机,获得了美国专利。 林语堂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 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鲁迅在世时, 常把林语堂骂得狗血喷头。可在鲁迅去世以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林语堂的两个姐姐因家庭困难只好过早地辍学,回乡嫁人。林语堂后来回忆说,他离家去上海读书时, 二姐送给他四毛钱,并对他说:和乐,你到上海要好好念书,做个好人,做个名人,我们是没有希望了。种真情厚望,林语堂终身没有忘记。 在《生活的艺术》中,他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 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 林语堂先生有这样一段关于文学阅读的精彩感悟: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灵魂的花粉。 那么你有喜爱的作家吗?你有文学爱人吗?你的灵魂在飘荡吗?你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多维解读 1.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把吾国吾民,看得何其之艺术!他说 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林语堂作为主流价值之外的边缘 智者其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启示着人文领域的现代知识分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林语堂引领着 我们在儒、道、佛、基督教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叠出,精彩纷呈。

2. 快乐的真谛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以道德、教养为规范的享乐是人生至善之境。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 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轻快。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终结,林语堂这位哈佛博士快乐、智慧的生 活态度在如今喧嚣的尘世里更加显得有趣、可贵,也似乎更加让人难以企及。

【适用话题】 灵魂、尊重、文化交流、人生趣味、精神家园、生活的艺术科学和人文、文科与理科、快乐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活出幸福的感觉

【素材四】 冯友兰——力争学术自由, 反抗思想统制

1939 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 议决定致函抗辩。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陈寅恪纪念王国 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 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 20 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 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 80 多岁,年老多病, 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 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他的最后 15 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 是因为书未写完。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果然书成后4个月,他安然而去。

多维解读 1.人生的作业 古代先哲庄子曾经发出过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形容人生短暂。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则因人而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业至关重要。冯友兰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 15 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拼着性命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实现了人生价值,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终极作业,含笑九泉。

2. 学术自由和精神自由 学术自由是学者治学精神自由的一种表现,提倡学者治学要有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者要以怀疑的精神建立学术批评的民间立场,要敢于对行政干预说。面对国民政府的三度训令,冯友兰 慷慨陈词,执笔抗辩,其抗辩雄文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为学术自由树立了典范。

【适用话题】 典范、 精神自由、 学术自由、 老当益壮、 站在巨人的肩上、 活着的意义、 人生的作业、 要勇于说

【素材五】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梅贻琦先生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易 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 一位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就是典型一例。他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梅贻琦逝世后,其弟梅贻宝含泪回忆说:五哥长我 11 岁,生为长兄,业为尊师,兼代严父。在纪念· 事变一周年的纪念会上,面对东北地图变色的悲剧,他坚信不甘沦为奴隶的民众,将群起而图之 信心十足:东北三省虽亡,东北人心未死?有此民族精神存在,则东北将不致终亡。在西南联大时,到梅贻琦家做客的人,梅夫人都会捧出一盘自制的叫定胜糕的点心招待大家,米糕上嵌有定胜糕三个字,表达他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多维解读 1. 大楼与大师 大学有了一流的豪华大楼,并不等于有了一流的办学质量。当年,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时,北大并没有大造崇楼巍宇,他的身边云集着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马寅初、刘半农等一大批学术巨擘,他依靠这支群星璀璨的导师队伍,一举奠定了北京大学的基本品格。诚然,为使当下数量激增的大学生有良好的深造环境,添置必需的设备本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39ef19b33d4b14e8524685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